投稿

【文化·生活】围炉闲话小雪天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09:19:09

围炉闲话小雪天

文\武志元

我的家乡,在会宁县西北角的大山背后,与靖远、榆中相邻,两道山梁形似人字,环抱着冬日的小山村。

小雪时节的人字湾,草枯叶落,山寒树瘦,重复着一茬又一茬的叙事。今年的雨水,出奇的多,虽说荞麦与玉米减产了,但都搬到场里了。洋芋挖出来后,分拣归类,好的先留籽种,再就运到集市变卖几个过年钱,或者城里的亲朋来了,装进他们车子的后备厢里。然后挑又小又烂的喂牛羊,防止牲口掉膘。其余的藏进土窖里,这日子就安顿得踏实了。

小雪是个瞻前顾后的节气,庄稼收完了,土地还要收好口,耙耱保墒。至于轮作倒茬的“曝地”,又叫歇地,犁了一遍又一遍,为来年做足了“功课”。

庄稼收了,山湾里越来越空,天气越来越冷。人们的农事活动由野外转到了场里、院子里。有道是:碌碡碾,木锨扬,一扬扬了个粮满仓。簸箕簸,枷打,一颗一粒不落下。这样的民谣,听起来并不轻松。

每当这个时候,村子里识文断字的人,就会哼哼“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见”。是说彩虹“藏”起来了,不再有雨了;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意味着阴阳相背而不交,天地不通,万物不生;三候“闭塞而成冬”。从此,天地闭塞,冷空气频频袭来,时雨时雪。

曾经以为“三候”之类,是古人书斋里的文字而已。在经历了岁月的往复之后,才领悟到“三候”是农事的科学凝练。古人“观象授时”,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时间坐标,蕴含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学生时代,老师对成语“见微知著”是这样讲解的,五天为微,十五天为著。五天又称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谓观候知节者也。比如有时候我们感觉秋日最末一天,与立冬第一天的气候没有明显变化,但积“微”为著,三“候”为节。

在山背后,也有“小雪小雪,暖暖被窝”的说法,早晚往炕眼门里填上草衣柴火,把炕煨得热热的,饿了,就往炕洞里烧上几颗洋芋,然后懒懒地躺在被窝里,把自己捂成冬天的样子,捂出一种“幸福指数”。

小雪时节,日子短了,白天就十来个小时,人字湾里也添了些许悠闲。早上七八点钟,小孩子还在被窝里迷梦,年长的人就收拾罐罐茶了,红土泥火炉,一直就在炕头,添上硬柴或驴粪之类,便熬上蔓蔓茶(春尖),那清香伴着白白的烟气,逐门缕缕升起,与山头刚刚泛起的霞光,构成了庄户里巷别样的画卷。待厨房里的热饼子端上来,盘腿围炉的主人美美地呷上一口,那神仙般的惬意直顺着喉咙流。正是:黑乎乎的罐罐两寸八,口子小来底座大,每天早晨慢慢呷,身子骨清爽不困乏。

记得王蒙先生说过,生活是件很麻烦的事。的确,冬闲了,山里人便开启忙吃干,闲吃稀的节奏,以粗粮为主。十点左右,把洋芋切成条,和米煮上,馓成馓饭,就一碟咸菜,便成家常。或搅搅团,再浇上洋芋菜汤。晚上吃得稍好些,隔三差五的洋芋旗花子或者扁豆面中,还会调一勺肉臊子,等于给近乎“吝啬”的节俭,解一下馋。当然了,不能忘记给年猪“加餐”,让它吃得饱饱的,睡得沉沉的,时不时地还打着呼噜,只待腊月八过后。

小雪时节的日子,看起来过得索然寡味,其实是不紧不慢地为“大雪”的到来调整姿态。一旦雪盖四野,好动的孩子便在打麦场上扫开一块地,敷上用马尾巴毛搓的纱,诱捕无处觅食的鸟雀,鸟雀们也不是傻子,不会轻易上当的,这种营生需要点技术含量,还是个运气活儿。大人们忙着收雪积水,磨面碾米,做腊榨油。小时候,能用羊毛羊皮之类在集市上交换一些大白菜、莲花白,腌上一缸过冬,就已经够奢侈的了。

其实,二十四个节气中,比较动听浪漫的,要数“雨水、小雪”了。前者是早春新芽祈盼的意向,后者是上苍递给劳作农人松口气的简牍。风雅之士会以小雪作书写吟诵的意象,青堂瓦舍中都有天真烂漫,而在乡土的世界里,谈婚论嫁的年轻人常趁小雪时节结伴出门,不辞弯弯山路之苦,去镇子上逛集市,一边置办年货,一边买一些彼此心仪的礼物,趁着年关之前的悠闲,在唢呐的愉悦声中,从从容容地把该办的事办了。

古人讲究顺时而为,合节而动,是对时序交替,日月相辉,人心互动,生命轮回节拍的感应感知,正如南去的大雁还会北飞,虽然不像“北京时间”那么准点,可老祖辈一直循此而行。或许今年的“小雪”还不见雪,但这雪,一定在路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