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凉州攻鼓子:战阵之美与鼓韵之魂交相辉映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09:19:07

【如意甘肃·多彩非遗】

凉州攻鼓子:战阵之美与鼓韵之魂交相辉映

杨门元

凉州攻鼓子是武威独特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出的民间军乐技艺。其震撼的鼓声、刚猛的动作和军队般的阵形,把古代战场的气势和西北人的豪情,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是黄土高原上活着的“古代军阵乐舞”,是凉州人血脉里的剽悍、雄浑、勇毅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据专家考证,凉州攻鼓子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与《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秦王破阵乐》是唐朝宫廷乐舞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强烈的军事风格和战斗气息。而攻鼓舞以鼓为道具,以“攻”为主要表演手段,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处处体现军旅出征乐舞的文化气象。攻鼓子通过战阵队列展现军威,其武舞风格被凉州民间吸收转化。唐代凉州大曲中的“健舞”(如《胡腾舞》)以雄健刚劲为特色,攻鼓子延续了这一传统,其“马步对攻”“鹞子翻身”等动作极具武术要领,被归为“西凉健舞”的活态传承。2008年,凉州攻鼓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攻鼓子舞者黑衣白扣的“武士装束”,融合了吐蕃“胡服”元素与西夏党项族的图腾崇拜。攻鼓子面部化妆的“粗眉上翘”“红黑火牙”等纹样,与吐蕃傩舞面具的威慑功能一脉相承。攻鼓子“拜坛”“祭阵”等环节,保留了党项羌族出征前击鼓誓师的仪式结构。激越的鼓点声里内蕴着匈奴“祭天”的祈祷和羌族的出征誓言,更有汉唐军旅的铁马金戈,也有农耕民族的祈福祷告。

攻鼓子的鼓点有单点重击、双点轻击、连击滚奏三种类型。鼓点节奏经过不同组合,构成五种音乐曲式,分别为单点子、三点子、七点子、凤凰三点头和收点子。

鼓手表演时的服饰打扮具有鲜明的西部边塞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禀赋。

攻鼓子舞蹈不仅是肢体动作的规范,更是军事化仪轨与自然力量的凝练表达。基础步法称为“攻鼓子步”,包括正步击鼓、退步击鼓和踏步击鼓。鼓手表演时两手密切配合,右手强击发“咚”声,左手弱击发“哒”声,在“咚咚哒咚”的鼓点声里,双脚划出“八卦”舞步,鼓点和步法协调表演,姿态优美潇洒。个体表演分为攻着上、躺着打、弓步击鼓等四种步法,看似繁琐,拆开分解则有一定规律。在大型场所演出时,鼓手之间须进行合作表演。合作表演又称“对打”,两个鼓手的步法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还要变换出“跋着套”“对鼓子”“打着踩”和“换着套”等五种复杂的步法。

凉州攻鼓子的表演程式又称“套路”,是艺术体系的核心框架。在二十人以内的小型表演中,鼓手只进行简单的“套路”程式。鼓手队伍庞大时,方能摆出正规阵法。比如“猛虎出山阵”“四门兜底阵”等,需要四十位鼓手表演才能摆出来。而“三箭突围阵”“八卦连环阵”,则需要八十位鼓手才能表演出来。所以,攻鼓子表演时,从一人到八十人,队伍规模不一样,表演的程式也不一样。在八十人战阵实操演练中,战阵之美与鼓韵之魂交相辉映。表演时但见凉州沙碛之下,藏有猛虎出山之威,三箭裂云之势。八十壮士列阵,筋肉为弦,汗血为镞,气势颇为壮观。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