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视点】《长相念》——小剧场戏曲的创新探索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09:05:17

【文化视点】

《长相念》——

小剧场戏曲的创新探索

《长相念》剧照 刘伟

张艺馨

作为甘肃省首部小剧场戏曲作品,《长相念》从创排之初就致力于探索秦腔艺术在小剧场形态中的新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实验,更是在叙事结构、表演语汇和观演关系等多个维度展开的深度探索。该剧在成功完成甘肃高校巡演大量“圈粉”年轻观众之后,又进京参加了第十二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这也意味着这部从甘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叙事升维:传统故事的当代重构

《长相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但并未停留在“孟姜女哭长城”的传统悲情叙事,而是将主人公孟姜女重塑为一个充满主体意识的“觉醒者”。她踏上寻夫之路,既是源于个人情感的执着,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主动探寻。剧中三位筑城亡魂——分别由话剧生、秦腔净、京剧丑饰演。他们以“为你好”的逻辑,将孟姜女引入三重梦境,试图用各种方式打消她的坚持。

剧中层层递进的梦境设计,构成了该剧叙事结构的精髓。孟姜女从最初那个只会“凄凄惨惨”的寻夫女子,逐渐成长为能够直言“你们所愿非我所愿”的独立个体。她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叙事中的“守节”或“殉情”,而是指向更具现代意义的自我意识。

美学实验:融合中的戏曲新语汇

《长相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跨界尝试,打破了剧种之间的固有边界。秦腔的雄浑苍劲、话剧的生活化表演、说唱的直白锐利、电子音乐的现代感,在剧中形成了跨界的艺术共振。丑角时而以传统戏曲的丑行程式表演,时而切换至现代说唱,这种语境的突然转换制造出强烈的间离效果,促使观众在古今对话中思考问题的本质。

该剧的唱腔设计在坚守秦腔本体韵律与板式的基础上,为精准贴近孟姜女复杂的人物内心,大胆融入了自由随性的吟唱,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真切。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融合,极具节奏张力的电子音乐中,回荡着琵琶与古筝的悠远音色,它们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化为电子音律的一部分,从而与秦腔唱腔达成了深度的和谐。秦腔的唱腔韵律与电音的澎湃律动相互激发,说唱的现代语感与戏曲的念白节奏彼此呼应,共同编织出一个既古老又先锋的听觉场域,打破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听觉壁垒。

舞台视觉语言同样体现了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三块白色幕布不仅是简单的布景元素,光影在幕布间切换时空、营造梦境。在幕布的开合之间,舞台时空自由流转,实现了从现实到梦境、从历史到当下的无缝切换。水袖的运用尤为精彩,它时而是孟姜女与范杞梁爱情记忆的柔情纽带,时而化作她悲愤情感宣泄的刚烈武器。当孟姜女挥动水袖击打城墙时,长袖舞动的光影投射于剧场四壁,写意地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

这种美学上的创新是对戏曲艺术本质精神的回归与发扬。正如一位专业观众所指出的:“《长相念》最可贵的是,它所有的创新都没有离开戏曲的本体。那些现代元素的使用,反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戏曲程式本身的表现力。”

空间重塑:多元场域构建观演关系

《长相念》的探索并未止步于舞台之上,它主动走出标准剧场空间,进入排练厅、旧厂房、校园活动中心等非传统演出场所,这种空间转换不仅改变了演出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重构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兰州大学的演出中,当“孟姜女”走向台边,直接向一名年轻观众提问:“你说,女子本分是什么?”时,整个演出空间的气氛瞬间改变。那位被问到的学生后来回忆道:“我完全没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必须思考这个问题的参与者。”这种互动体验,正是小剧场戏曲希望建立的新型观演关系——不是单向的展示与接受,而是共同的思考与感受。

乐队位置的改变也体现了这种观演关系的重塑。在传统戏曲演出中,乐队通常隐藏在乐池或侧幕,而在《长相念》的多场演出中,乐队被置于表演区的一侧,甚至与表演区交错布置。当表演的最后一刻水袖翻飞鼓声擂动,观众看到节奏是如何与表演相互激发。这种透明化的处理,打破了表演的“神秘感”,让观众得以窥见艺术创作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空间的重塑使得每一次演出都成为独特的艺术事件。一位“三刷”不同场地演出的观众评价道:“每一次看《长相念》都有不同的感受,它不仅是一部戏,更像是一个与表演环境共同生长的有机体。”

青年接驳:艺术与观众的双向选择

《长相念》在甘肃高校的巡演过程中,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认可与喜爱。调查数据显示,约70%的观众年龄在25岁以下,其中超过46%的观众是首次观看戏曲演出。这一数据打破了“年轻人不爱看传统艺术”的刻板印象,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年轻观众排斥的并非传统本身,而是陈旧的内容与僵化的表达。

在艺术表达层面,该剧也成功找到了与年轻观众的契合点。调查问卷显示,超过87.5%的年轻观众对唱腔创新表示肯定,近80%的观众认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叙事。观众“好风凭借力”在社交媒体上评价道:“它真的很‘年轻’,很‘大众’,融合说唱、京剧、秦腔、话剧等元素,紧紧抓着观众眼球。”而观众“鲸落”的观感则更为直接:“《长相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连接通道,原来老祖宗的东西这么酷!”这些反馈印证了一个重要事实: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需要的是平等姿态的“对话”。《长相念》通过工作坊、演后谈等深度交流形式,让年轻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者”与“传播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与青年文化培育。

路径探索:戏曲传承的实验与突破

从甘肃的首创孵化,到成都、北京的接连亮相演出,《长相念》的旅程本身即是其创新价值被不断验证的过程。作为2024首届黄河小剧场戏剧节的开幕剧目,2024第十一届繁星当代小剧场戏曲节特邀剧目(成都),再到荣获第七届北京棱镜MINI戏剧节“青年力量”称号,第十二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节邀请展演季“优秀剧目奖”,甘肃省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这些认可标志着该剧已从地方性实验成长为备受关注的全国性作品。

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证明了古老秦腔与年轻审美之间可以建立对话。然而,实验途中也难免留下探索的刻痕——部分跨界段落的衔接仍显生硬,说唱的插入虽意图鲜明却未能完全融入戏曲的美学肌理;多重梦境的叙事结构展现了野心,但在现实与幻境交织的节奏上,仍有凝练与深化的空间。

这些具体的不足,引向一个更根本的反思:在力求“破圈”的过程中,创作应如何把持自身的定力?《长相念》的实践提示我们,关键在于不将“年轻化”等同于“浅薄化”。它借用孟姜女之口提出的诸多诘问,其内核是严肃甚至尖锐的。它尝试用说唱解构社会偏见,用电子乐烘托悲怆境遇,其目的并非讨好,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这种严肃性。真正的平衡,不在于舍弃深刻的“意义”,而在于寻找更有力的“传达”。

这条路还很长。《长相念》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而在于它以真诚且勇敢的创作姿态,为后续探索标注了一个清晰的起点:戏曲的当代传承,是一场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必须同行的“长征”。它提醒我们,创新不是让传统变得“好玩”,而是让它重新变得重要,让古老的戏文,能在今日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深刻的回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