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逐绿前行 筑梦家园——“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综述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09:05:11

逐绿前行 筑梦家园

——“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综述

蓝天白云下的平凉中心城区风光秀丽。 姚志强

田丽媛 杨曼艺

清晨,崆峒山云海翻涌,古刹钟声惊起林间飞鸟;午后,泾河岸畔游人如织,口袋公园里孩童嬉笑追逐;黄昏,乡村民宿炊烟袅袅,远道而来的游客品味着静宁苹果的甘甜……在平凉,类似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已成为日常画卷。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作为全国首批、甘肃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兴起、百姓生态福祉显著提升。一组组扎实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一幕幕生动实践,共同书写了平凉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眼答卷。

系统治理 构筑生态屏障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的清晰影像。“这只华北豹体态健硕,步伐稳健,说明它在这里建立了稳定的栖息地。”保护区副主任姚见新激动地表示。

华北豹的现身,是平凉生态系统日趋完善的生动见证,更是“十四五”以来平凉生态治理成效的集中体现。

数字无声,却最有说服力。截至10月底,平凉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达90.7%,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断面水质连续四年100%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系统集成与实践探索。

清晨5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崆峒区柳湖镇网格员毕满堂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手持智能终端,实时上传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全区划分5个一级网格、37个二级网格,300多名网格员共同守护这片蓝天。”毕满堂说。这种“网格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模式,让平凉的环境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平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泾河等10条市级河流量身定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湖17.8万次,解决“四乱”及碍洪问题180个,创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7段。

与此同时,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全市争取各类资金8587.3万元,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5个,修复治理497.8公顷。特别是成功申报总投资5.16亿元的“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在治理完成后,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率将达88%以上。

“十四五”以来,平凉生态质量指数(EQI)提升至59.17,全市现有野生动物773种、植物254种,建档古树名木1330株。从层林叠翠的崆峒山到出门见景的口袋公园,从推窗见绿的宜居城区到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平凉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秋沙鸭在崇信县汭河上空展翅翱翔。

灵台县朝那镇风光。

绿色转型 创新产业路径

平凉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体系从“黑色”转向“绿色”,从“高碳”迈向“低碳”,在陇东大地书写着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精彩篇章。

走进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无尘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我们能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离不开绿色金融政策的精准滴灌。”公司总经理牛文斗道出企业蝶变的关键。如今,该企业节能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并成功带动8家配套企业完成绿色转型。

平凉扎实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健全“规上”企业培育机制,精准制定“绿色金融”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培育链主企业99户,新增“规上”企业16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户、创新型中小企业70户,形成以点带面、集群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传统产业在平凉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华亭煤业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个智能绿色开采示范矿井;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让“煤电”披上“绿装”。这些传统骨干企业的“绿色蜕变”,助力平凉市探索出了一条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在这片热土上拔节生长。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幄肯中晶碳素复合材料、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新仰韶微生物制剂等2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新动能。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平凉海创餐厨垃圾处理、庄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09%,资源化利用率达85.8%,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海螺水泥厂将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变身”为优质水泥原料,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标配”。

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到发展动能的转换提升,平凉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条产业转型的生态路径,正引领着平凉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目前,平凉市累计认定绿色工厂8户(国家级5户)、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节水型企业2户,13户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建设,2户获“国家绿色矿山”命名。

庄浪梯田云海。

华亭市裕光村打造“诗画田园”绘就和美乡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