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丁陆军 通讯员 马富平 赵小荣
初冬的渭河源头,晨雾尚未散去,泥土的醇厚与药材的清香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定西市渭源县新寨镇的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不绝;加工车间里,工人往来穿梭、忙碌不停;农户庭院中,一串串白条党参整齐悬挂、静待风干。这片浸润药香的土地,正生动演绎着丰收的景象。
“你看这党参,条直肉厚,挖出来还带着泥土的芬芳。今年一亩地能收鲜货450多公斤,纯收入超过1万元。”廖家寨村药农贾进国手执药叉,一挖一挑,饱满的白条党参便破土而出,沾着晨露的根茎泛出诱人的光泽。
贾进国的一天,正是新寨镇药农的缩影。清晨,新串的党参在院落中接受阳光洗礼,水分蒸发间药香弥漫;白天,药叉起落,党参被分类整理、装包转运;夜幕降临,他又忙着将药材按大小串起,灯光下的身影干劲十足。
如今,新寨镇已探索出“乡镇领导主抓、农技人员包抓、科研单位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的中药材高质量发展路径。全镇3.5万亩中药材中,70%实现了GAP标准化种植,药农户均收入达5万元。白条党参已不再是普通农作物,而是乡亲们“钱袋子”里的“金条”。
新寨镇姚集村的马勇花,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便走进村头的中药材加工点。宽敞的场院里,几十名妇女围坐一圈,手指翻飞间完成分拣、串药,动作行云流水,笑声伴着药香飘向远方。
“孩子上学后,闲着也是闲着。来这里一天能挣七八十元,时间自由,还能照顾家,给娃添新衣、贴补家用都宽裕多了。”马勇花手中活计不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新寨镇依托中药材产业,培育初加工大户52家,推动党参从“鲜货”变为“干货”,初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这些“家门口的车间”不仅让妇女们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更在指尖流转中不断提升药材价值。
“轰隆隆——”大坪村的田埂上,农机手段亮红正操作筛药机,黄芪苗连根拔起,泥土簌簌落下。“以前人工挖药,两人得忙好几天。现在机器一响,半天就能搞定。”段亮红擦去额角的汗水,语气中充满自豪。
秋收以来,段亮红的电话响个不停,旋耕、采收、深翻……以往依靠大量人力的繁重劳作,在“铁牛”助力下变得轻松高效。新寨镇以村集体农机合作社为纽带,串联起7个农机服务主体、53台(套)农机具,为700余户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机器换人”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推动着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夜幕低垂,灯火渐次亮起。从田间到庭院,新农人利落的手指仍在株株党参间穿梭。他们的对话中,满载丰收的喜悦与对来年的憧憬。
时下,渭源县“南部当归、北部党参、川区黄芪”的特色区域布局已然成型。今年,渭源县投资900万元,在会川、上湾等乡镇建成千亩级有机药源及绿色标准化基地,打造核心示范基地9个共1.8万亩,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GAP基地申报面积达14.7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超88%,3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如磐石。“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为“渭源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夯实根基。
2025年,渭源县投入1400万元实施中药材稳面提质增效行动,通过“832”模式发放种子6.16万公斤,完成中药材育苗4620亩,带动种子繁育6500亩、种苗繁育3万亩,惠及农户1.54万户。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户均降低种植成本1000元,预计年收益可达1.2万元。“小模式”正成为千家万户的“增收密码”。
渭源县大力实施品牌赋能行动,推进中国驰名商标“渭源白条党参”的品牌建设、赋能与提质工程,培育“甘味”区域性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7个,授权22家企业使用品牌标识。“渭源白条党参”品牌价值已达19.76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56亿元。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