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十四五”以来,陇南市文县立足川甘陕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陇上小江南”的生态禀赋,弘扬“忠诚干、团结干、务实干、创新干、廉洁干”的“五干精神”,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领域多点突破,“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精准定位破困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文县锚定“工业主导型+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定位,依托区位、资源、文旅三大优势,擘画“陇蜀之城、工业强县、旅游名县”发展蓝图,有效破解项目用地紧张、产业链不全、消费外流、减灾维稳等四大瓶颈。武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变“山高路远”的交通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质量效益同步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55.7亿元增至2024年的72.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8:38.0:49.2,服务业占比显著提高,结构更趋合理。市场主体由11355户增至15008户,城镇化率提升4.4个百分点,达36.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218元和10809元,较2020年稳步增长,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产融合齐发力,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文县把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1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色农业提质扩面。优化“南茶北药、半山林果、川坝蔬菜、特色养殖”布局,新发展特色产业136万亩,建成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8个万亩产业基地。“文县绿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14.3亿元。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围绕硅铁、重晶石、水电、黄金四大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硅铁产业新增产值29亿元,非金属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规上工业企业由15户增至27户,限上商贸企业从6户增至38户,工业活力持续释放。
文旅融合焕发新机。推动旅游从单一生态观光向文化深度体验转型,构建“一心三组团”发展格局,新增2个4A级、2个3A级景区及3家国家等级民宿,大型沉浸式演艺《白马盛典》精彩亮相,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城乡蝶变绘新景,重建振兴双向赋能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建设提档升级。按照“东扩西进、南亮北绿、中间优化”思路,西园新城与韩家坝新区协同发展,“一江两岸九桥贯通”拉开城市骨架。“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日益完善,口袋公园、微型广场星罗棋布,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碧口等特色小城镇颜值持续提升。
和美乡村成效显著。完成农村“厕所革命”32845户,为305个行政村全覆盖安装路灯2.3万盏,打造“四微园”1.2万个,建成7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和1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获评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观测点”。在省市帮扶单位、中国记协及青岛即墨区倾力支持下,乡村振兴底色更浓。
灾后重建化危为机。面对2020年特大暴洪灾害,文县将恢复重建作为发展机遇,投入近25亿元修复3条省道、228条农村公路及大批基础设施,完成兰州新区异地搬迁617户、县内避险搬迁2055户,昔日受灾家园蝶变为宜居新家园,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重建答卷。
民生福祉暖人心,生态治理显成效
文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连续五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85%。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将5260户16883人纳入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300余人,输转劳动力29.2万人次,创收84.4亿元,“在家门口好就业”成为现实。
教育医疗提质扩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1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建成15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95个村卫生室,每千人口病床数达9.7张,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5%,“在家门口看好病”逐步实现。
文化生态双轮驱动。东坝中学童声合唱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完成人工造林12.2万亩,建成生态廊道319.8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7.2%提升至52.1%,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同时,民族团结、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扎实推进,铁楼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来,文县以“忠诚干、团结干、务实干、创新干、廉洁干”的“五干精神”,甘做“九寨菜篮子、武都后花园、广元新伙伴”,在攻坚克难中凝聚发展合力。面向“十五五”,文县将继续锚定“三城五地”建设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县实践新篇章。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