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冉天成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泾川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管护与产业培育,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答卷。目前,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10.8万亩,有林地83.57万亩,人均占有林地2.37亩;活力木蓄积量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9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5万亩,综合治理程度82.4%。建成玉都康家、下坳,党原高崖、城刘,泾明白家、城关凤凰等生态示范村17个,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业综合收入3.8亿元,城乡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泾川县依托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通过面山绿化、沟壑治理、森林抚育等举措,累计完成造林6.6万亩,修复退化林14.67万亩,构建道路林网454公里。同时,将绿化美化融入城乡建设,完成36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村庄绿化和3200亩县城小区绿化,有效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为实现森林资源的长效保护,泾川县全面压实林长制责任体系。各级林长累计开展巡林超过15万次,752名护林员和215名草管员构建起严密的基层防护网络。通过开展森林督查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恢复植被77.07亩。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该县为645株古树名木悬挂标识牌并安装保护围栏,建成野生动物救助站2处,并创新运用“空天地”一体化模式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2.3万亩,切实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与此同时,泾川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准完成97.04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创新建立林地收益权量化分配机制,发放《林权收益权证》5700本、《林权不动产登记证》1.3万本,让林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改革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全县流转林地1.6万亩,积极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经济,建成各类养殖示范点14处,培育林产品加工企业2家。同时,探索“林旅融合”新路径,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5个和国家森林乡村4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基地6处,生态旅游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泾川县苹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围绕“稳量、提质、创牌、增效”的思路,该县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生态化管理,加快老果园改造。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8.15万亩,年产值16.5亿元,优果率和商品率分别提升至78.2%和93.1%。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建成涵盖分拣、包装及精深加工的生产线,推动苹果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加工好”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