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设施农业大棚中蔬果飘香,规模化养殖场内牛羊成群。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超过350万亩,养殖规模超2200万头(只),蔬菜和肉类年均产量分别增长约12万吨和1.8万吨,瓜菜、牛、羊、文冠果、枸杞五大产业提质增效、集群化发展……从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到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白银市以奋进之姿,在黄河之畔聚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在靖远县,声名远扬的“靖远羊羔肉”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养殖大户王立新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这里的羊羔吃的是天然草料,喝的是山泉水,肉质想不好都难。”这份源于自然的馈赠,如今不仅畅销国内,更走出了国门。
走进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成片的温室大棚勾勒出产业兴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村党支部书记杜学良道出了其中的关键:“我们村有40多年的种菜历史,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技术更新快,模式迭代也快,这才让蔬菜产业成了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会宁县则依托独特的黄土高原气候,将小杂粮做成了大产业。在当地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精心筛选一粒粒饱满的谷粮。“我们坚持传统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工厂负责人王华介绍。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为“会宁小杂粮”赢得了有机认证,打开了高端市场。
平川区的选择更具前瞻性,将目光投向被誉为“铁杆庄稼”的文冠果。“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种子可以榨油,叶子可以制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高。”甘肃忠沃文冠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毓描绘着蓝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500万株优质种苗、加工文冠果籽10万吨的能力,年产值可逾50亿元。”
在白银,“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蔚然成势。这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地域特色的精准布局和差异化发展,结出了多元化的丰硕“果实”。作为景泰县特色林果的“当家品种”,条山早酥梨因皮薄肉嫩、甜润爽口、水分充足,备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青睐。“我们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程,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证梨的果型和品质。”甘肃亚盛股份有限公司条山分公司林果产业部高级工程师毕淑海说,“产品主要销往西北五省(区),占比约70%,另有20%销往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城市。”如今,条山早酥梨串联起种植户、工厂与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土特产”变身“金疙瘩”,产业链成为“共富链”。
为破解农业产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名气”的瓶颈,白银市强力推进品牌建设。相关部门主动带领企业和合作社“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展销推介;同时巧借“互联网+”东风,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渠道,让“白银味道”直达全国消费者。随着“靖远羊羔肉”“会宁小杂粮”“平川文冠果”“靖远枸杞”“条山梨”“龙湾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势崛起,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还能“卖得好”“卖得贵”,品牌的价值效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群众的增收上。
靖远县东升镇枸杞种植户张小花通过种植枸杞,年收入突破20万元。“枸杞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好。”她欣喜地说,“每年政府不仅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还帮我们拓展线上直播销售渠道,让大伙的枸杞不愁卖、价格还好。”
在白银区四龙镇的苹果园里,果农李兴旺算了一笔账:“今年产量2万公斤,收入超过10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过去靠天吃饭,如今在技术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带来了产量、品相和品牌知名度的全面提升。”
白银市从资源型城市迈向现代农业新高地,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白银市蔬菜面积和产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超50%和38%;牛、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均大幅增长。特色产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接近90%,其中瓜菜、牛羊产业贡献突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超过98%。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投入各类财政和帮扶资金超1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市级财政每年奖补重点产业4500万元。同时,加强规划引领,明确‘一带三区’农业区域布局,率先启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构建起‘4+4+N’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