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在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峡峡谷中,一方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静静矗立。历经1850余年风雨侵蚀,它依旧壁立原址、字字完好,这便是被誉为“汉三颂”之首的《西狭颂》。如今,这方集书法艺术、历史史料与文学价值于一身的文化瑰宝,正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在西狭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滋养下焕发新生,成为陕甘川“金三角”地带文旅发展的闪亮名片。
西狭颂景区在成县县城以西13公里,地处秦文化、陇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曾是古栈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阴平道、褒斜道、祁山道的交通要冲。景区内喀斯特地貌奇特,青山对峙间清流奔湍,瀑、湍、池、潭串联成线,“清泉石上流”的诗意景致与廊桥、阙门、古栈遗址等20多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此完美交融。而景区的核心魅力,无疑是那方“凸”字形的《西狭颂》摩崖石刻。
作为“汉三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作品,《西狭颂》全文385字无一字缺失,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方石刻本名《惠安西表》,由北宋学者欧阳修最早著录研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取正文“西狭”二字定名,沿用至今。石刻分为四字篆额、正文、小字题名和五瑞图四部分,堪称集多重价值于一体的文化奇迹。
在书法史上,《西狭颂》被誉为“汉隶正则”。梁启超赞其“雄迈而静穆”,日本学者称其为“汉隶的正宗”。其隶书风格独特,隶中带篆、隶中带楷,上承先秦小篆,下启晋唐楷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法尽显汉代书法的鼎盛气象。更为难得的是,小字题名中明确记载“从史位下辨道仇靖字汉德书文”,证实撰文、丹书、雕刻均出自小吏仇靖之手,不仅开创了摩崖石刻作者落款的先河,更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古代文人成为后世书林敬仰的典范。
文学与史料价值同样让《西狭颂》熠熠生辉。碑文表颂兼备,既记述了武都郡太守李翕率民修建西狭栈道的艰辛历程,也颂扬了他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的德政,兼具诗的韵味与文的宏旨,是研究东汉政治、经济、交通的重要史料。而石刻旁的“五瑞图”——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以简笔画的形式呼应碑文,既体现了儒家“天人感应”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图文并茂摩崖石刻的孤例,堪称中国简笔画的鼻祖。
近年来,西狭颂景区以《西狭颂》文化为核心,打造“汉隶文化研学+NPC(非玩家角色)沉浸体验”的特色运营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景区精心设计研学线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汉隶书法的魅力;汉服体验累计超千人次,拓片体验突破3000人次,成为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推广上,景区构建“官方平台+新媒体矩阵+外部联动”的立体体系,借助抖音、美团等线上平台引流,深化与旅行社的线路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客源体系。
与此同时,景区建立完善的投诉快速响应与闭环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多元均衡的消费业态更让景区活力倍增。截至2025年10月31日,景区票务总收入达210.97万元,其中基础票类收入122.75万元,线上平台售票收入76.63万元,旅行社及团队接待收入11.59万元;二次消费总收入36.96万元,蜜雪冰城饮品销售、摆渡车服务、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品类表现突出,文创产品、汉服馆租赁等文化消费业态也逐步兴起,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