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11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山东沂蒙山天蒙旅游区获悉,景区于11月向农村户口游客免门票。景区一名客服人员向记者介绍,身份证地址带有“乡、镇、村、屯、庄”之一的游客,“带身份证来景区,即可换门票入园游览”,活动持续至2025年11月30日。(11月4日极目新闻)
近日,山东沂蒙山天蒙旅游区推出“农民免票月”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看似寻常的惠民政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农民群体的尊重与回馈,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反哺”。在城乡发展仍存差距的今天,这种反哺不仅弥补了历史的欠账,更在精神层面,架起了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
城市文明、现代文化以景区为载体,向长期滋养城市发展的农民群体,进行精神回馈与文化致敬。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坚实的基础,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辛劳支撑起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城市化进程。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却被排除在许多公共文化资源之外。景区作为文化与自然交融的公共空间,长期以来因门票门槛,成为许多农民“看得见却走不进”的风景。如今,免票政策的实施,正是对这种不平等的纠偏,是对农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与恢复。
景区向农民免票,是对农民历史贡献的深情致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以“剪刀差”支持工业发展,以土地供给支撑城市建设,他们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沉默也最伟大的奉献者。然而,当城市高楼林立、景区游人如织时,许多农民却难以享受这些公共成果。免票政策,看似是一张免费的门票,实则是社会对农民群体的一次集体致谢,是对“谁养活了城市”这一根本命题的郑重回答。
同时,这一举措也是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一步。文化不应有偏见,更不应因身份而设限。当农民走进景区,他们不只是游客,更是文化的参与者、传承者与共享者。他们带着乡土的记忆与生活的智慧,与山水对话,与历史共鸣。这种双向流动,打破了“城市看风景,农村看生活”的固有格局,让文化在交流中焕发生机。正如一位老农在参观古城后感慨:“原来书里写的‘江南烟雨’,真的就在眼前。”这种直观的文化体验,远比书本教育更具感染力。
更进一步看,景区免票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体现。公共文化资源本应属于全体人民,而农民作为国家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平等享有。免票政策虽小,却如一滴水折射出社会进步的光芒。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发展的成果,不应只由少数人享有;文明的盛宴,也应邀请最辛勤的劳动者入席。
景区向农民免票,是一次温柔而坚定的“文化反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路上,不能忘记谁曾用肩膀扛起这个时代。当农民的身影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那不仅是风景的点缀,更是社会良知的体现。愿这样的“反哺”越来越多,让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心灵。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