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乡镇政府敞开大门,本不该成为“问题”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陈广江 时间/2025-11-04 20:23:51

□ 陈广江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了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手续繁杂,一些群众啧有烦言。与此同时,部分基层政府在“门”开与不开之间左右摇摆:一面是群众抱怨“门难进”,一面是敞开后“怕出事”。如何找到安全与开放、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平衡点,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乡镇政府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办事地方,本该抬脚就能进、有事就能说。可现实中,记者走了一圈发现,不少乡镇政府大门关得严严实实,又是道闸又是岗亭,老百姓想进去得过好几道关,一套流程走下来,心都凉了半截。

基层干部也有苦衷。安全管理是头等大事,维持办公秩序也情有可原。个别干部坦言,政府大院不是公园,不能随便逛。还有干部称,信访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已经承担了接待职能,群众有事可以去那里。这些理由看似站得住脚,实则经不起推敲。

安全管理与便民服务并非对立关系。江苏泰兴宣堡镇、靖江孤山镇等地敞开大门迎接群众,办公秩序并未因此混乱。农忙时节,山东多地乡镇政府敞开大院,让农户晒粮,那场面格外和谐、温馨。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没门禁、停车免费,老百姓都说“比自家小区还方便”。这些地方能做好,别的地方为啥不行?

政府大门为谁而开?答案不言自明。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理应是群众最容易走进、最愿意走进的地方。开放大门不是对群众的恩赐,而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开放政府大院带给群众的是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其积极作用或许胜过千言万语。

大门敞开的意义远不止于方便群众办事。它将政府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的日常监督。相较于信访、举报等正式渠道,这种“随时可看”的监督更自然、更持续、更有效。干部在群众目光下工作,自然会更加自律;群众见证政府运作,自然会多一分理解。

开门办公,开的是门,暖的是心。群众走进政府大院,避个雨、歇个脚,或者就是逛逛看看,这份自在就是对政府最大的信任。现在有些干部总抱怨群众工作难做,可连门都不让进,话都说不上,感情从何而来?

安全管理的顾虑需要重视,但绝不能因噎废食。通过科学管理、精细服务,完全可以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事实上,那些敞开大门的乡镇政府,非但没有引来“不法分子”,反而迎来了更多理解与信任。

说到底,乡镇政府这扇门该不该开,本不该成为问题。这扇门开着,就是党和政府与群众心连心;关着,就可能成了干群之间的“心墙”。让老百姓进政府像走亲戚串门一样自然,这样的基层治理,才是群众想要的贴心人、自己人。

但愿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主动推开那扇本不该关闭的门,让阳光照进大院,让群众走进心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