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技能有“标” 匠心有“径”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王志高 时间/2025-11-04 20:23:50

□ 王志高

近日,记者从人社部获悉,“十四五”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前不久,新组织开发完成的95个国家职业标准已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劳动者能通过技能“考级”持证上岗,实现技高者多得。(11月3日《工人日报》)

这95个“国标”不是一组冰冷的政策数字,而是给千万劳动者递了一把“丈量成长的尺子”。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到养老护理员,从稀土冶炼工到花艺环境设计师,它们的覆盖领域像一张网,既兜住先进制造的“新赛道”,也接住民生服务的“烟火气”。对普通劳动者而言,这不啻为职业发展的“导航图”——从前“跟着师傅学手艺”的模糊路径,如今有了清晰的“能力坐标”:该学哪些知识?该练哪些技能?该往哪个方向进阶?都有了可对照的“硬杠杠”。

技能有了“国标”,首先是给劳动者吃了颗“定心丸”。过去有些工种,经验全凭口耳相传,技术高低全看“老师傅一句话”。现在有了国家认证的能力要求,劳动者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差在哪”“该补啥”。这种“可量化”的成长,让普通劳动者不再因“没学历”而焦虑,转而相信“有技能”就能被看见。

更关键的是,“国标”让“技高者多得”从口号变成可操作的路径。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落户、补贴挂钩的机制下,这张“能力地图”同时是“价值兑现图”。金属材丝拉拔工若考到高级技师,不仅能拿更高的岗位津贴,企业争抢时也更有底气;花艺环境设计师凭证书积分落户,或许就能让孩子在更优质的学校读书。当每个技能等级都对应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劳动者自然愿意沉下心“磨功夫”。

从更深层看,95个“国标”的背后,是对“劳动价值”的重新定义。长期以来,社会对“好工作”的认知总绕不开“坐办公室”“高学历”,而这次新增的51个生活服务类标准,恰恰在打破这种偏见。会展服务师、家政收纳师等职业被纳入“国标”,本质是承认:能把会议流程排得滴水不漏,能把客户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同样是了不起的技能。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谚语变为制度保障,当每个岗位都有了“官方认证”的价值刻度,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尊严便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当然,“国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如人社部提到的,未来将探索公开征集成熟标准稿,缩短开发周期。这意味着标准会随着产业升级、需求变化不断生长,始终保持与劳动者同频共振。对劳动者来说,既要抓住“国标”提供的上升通道,也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技能的“升级”永无止境,而“国标”正是帮你找到下一个“升级包”的指南针。

技能有“标”,匠心才有径。95个国家职业标准,不仅是一张张证书的“考试大纲”,更是一份给普通劳动者的“成长宣言”:你的每一份专注,每一次精进,都能在这张“能力地图”上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径,最终兑换成更体面的生活、更被尊重的价值。这或许就是“国标”最动人的意义——它让每个认真干活的人,都能看见向上的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