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玉玺
文县,秦岭深处的“陇上江南”,依山川之利而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即墨,黄海之滨的“千年商都”,凭海洋之惠而兴,为山东省综合实力强区。自2017年两地建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协作之路上稳步前行,携手写好一个“农”字,绘就了一幅幅锦绣画卷。
近年来,文县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局。凭借县域丰富农业资源优势,抢抓东西协作机遇,学习东部先进经验,布局现代园区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与高效农业,推进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基地,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尚德镇尹家坝村,距县城12公里,是系列核心成果之一。核心区达1100亩,规划面积5000亩,辐射尚德、丹堡、城关周边3个乡镇15个行政村,构建起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科学规划,锚定前行方向
该园区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以及城郊独特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灾后恢复重建和东西部协作帮扶绝佳机遇,聚焦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研学基地、农旅融合发展、示范乡村建设、未来乡村治理、乡村全面振兴等“七大要素”,精心规划了设施农业集群、农旅融合体验、食用菌产业、绿色标准化种植、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六大区块”。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园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使其在前进道路上目标清晰、有章可循。
聚合资源,夯实建设根基
为推动园区建设,文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用好用足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建成产业服务中心1处、田间市场1处、智能温室1座、“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1个、连栋大棚2座、菌袋生产线1条、塑料大棚200余座,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自2021年园区启动建设以来,累计整合各类资金7068.48万元投入园区建设发展,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达5529.13万元。
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园区通过“项目支撑、奖励扶持、资产租赁、三资入股和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成功吸引培育12家经营主体入驻。陇源油橄榄、盛源菜籽油等一批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也相继落地园区,实现了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的良好局面,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示范引领,带动农民增收
园区建设过程中,文县和即墨区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靶向攻坚,科学整合资源,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建成了集“空间拓展、技术研发、模式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从东部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智慧农业、鱼菜共生等先进技术,集中进行订单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育苗,规模种植羊肚菌、草莓、西瓜、西红柿等果蔬,同时引进种植高原红、戴安娜、橙芭比等玫瑰品种。这些举措既丰富了园区产业种类,又激活了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尚德、丹堡等乡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9600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0余个,帮助群众增收600余万元,让群众享受到了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
三产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园区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了“接二连三、以三促一”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目前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星级卫生公厕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了伊人湖水上乐园、彩虹滑道等33个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7家、民宿2家。2023年,园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促进园区及周边经济发展。
创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为推动园区与群众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村企联动、产业连片、基地连户、收益连心、保底连销”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资金和个人以资金、土地等资源入股,先后吸纳22个村集体资金986万元,带动228户群众资金入股1100万元、34户群众土地入股85亩。这一机制的建立,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园区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园区、村集体和群众的多方共赢。
山海携手,绘好千里画卷。文县与即墨以“青陇同心”为纽带,凭借“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集科技赋能、利益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