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斥巨资买的智能车,未必可享用所有功能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关育兵 时间/2025-09-19 21:02:34

□ 关育兵

“花20多万元买的新车,方向盘加热功能居然要单独花钱开通!”天津市民陈先生的遭遇道出了许多智能汽车车主的心声。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车企采用。消费者花费巨资购入智能汽车后,虽然拥有了车辆的所有权,却未必拥有所有功能的使用权——从四驱系统、方向盘加热等硬件功能,到导航、语音助手等软件服务,都需要额外付费才能启用或续费使用。这种“买了车却用不了功能”的怪象,引发广泛争议。(9月19日《法治日报》)

智能汽车功能付费乱象令人忧心。某品牌车的四驱功能每月收费350元,座椅加热等功能也需额外支付费用。然而这些硬件的制造成本其实已经包含在购车价格中,形成了“消费者买单、车企双收”的不公平局面。更严重的是,软件服务付费存在随意变更承诺的问题。有车企单方面缩小“基础流量”范围,将语音助手、在线导航等功能划归“娱乐流量”,就连SOS紧急救援功能也被排除在基础流量外,这不仅涉嫌违约,更对驾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智能汽车之所以敢处处收费,源于其掌握了技术控制和解释权。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车企通过车机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功能锁定和付费解锁。加之目前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标准,让车企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虽然车企声称软件研发成本高,付费订阅是合理模式,但其收费行为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合理性。

应当承认,智能汽车功能付费在特定情况下具有合理性。针对后期开发的增值服务、个性化定制功能等,采用订阅制可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为车企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然而当前问题在于收费边界模糊、信息不透明、选择权受限,甚至影响了车辆的基础功能和安全性。方向盘加热收费,暖了车企钱包,冷了消费者心。

智能汽车功能收费模式亟需规范。当务之急是明确禁止对涉及安全的功能、基础功能额外收费。SOS紧急救援、基本驾驶功能等应包含在购车价格中,不得作为付费订阅项目。同时要合理解决“硬件预埋”的成本分担问题。如果消费者不愿使用某些预埋硬件功能,不应被迫承担这部分成本。车企应在销售时明确告知预埋硬件情况,并提供不同配置的车型选择。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至关重要。车企必须在销售前明确、全面地告知哪些功能需要额外付费,收费标准和方式如何,不购买付费功能会对车辆使用产生什么影响。监管部门应建立智能汽车功能收费的披露标准和监督机制,杜绝模糊表述、隐瞒信息等误导行为。

制定全国统一、强制性的行业规范是治本之策。交通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应尽快完善技术标准,明确基础功能与增值服务的边界。市场监管部门则要加强执法检查,定期督查车企收费行为,对违规企业严肃查处。

汽车不仅是智能产品,更是关乎公共安全的交通工具。智能汽车功能收费模式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收费规则,才能促进智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技术创新真正造福于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