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9月18日就学校保安将未放柜外卖扔垃圾桶事件处理情况,再次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包括学校的快递柜给学生免费使用、当事保卫处长给予停职处理等等。(9月18日澎湃新闻)
当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保安将未入柜的外卖扔进垃圾桶时,桶内腐烂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高校治理中本应坚守的服务初心。9月18日校方的通报虽涵盖赔偿、免收费、追责等举措,但这场风波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在多起同类事件中早已反复上演——高校用“一刀切”的管理代替服务,用权力威慑掩盖治理短板,最终在舆论漩涡中消耗着自身公信力。
高校扔外卖事件的频发,早已形成固定叙事。校方以“食品安全”“校园秩序”为由辩解,却始终经不起推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称设外卖柜是为防食品变质,可学生戳破关键矛盾:无保鲜功能的柜子与露天放置并无本质区别。更荒诞的是,校方将未入柜外卖直接定性为“滞留变质食品”,无视外卖可能刚送达的客观事实,这种“有罪推定”式管理,与之前发生的某高校“校内餐饮公司抢扔外卖”等事件如出一辙,本质都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转嫁管理难题。
争议背后,挥之不去的是利益疑云。校方通报强调未向运营商和学生收费,但此前学生反映“放柜子要收一块钱且由学校收取”,运营商向商家收取0.1元至1元寄存费的事实亦被证实。当学校一边宣称“不清楚收益分配”,一边强制外卖入柜,难免让人质疑其与运营商的利益关联。这种模糊的利益边界,使得“规范管理”沦为强制消费的幌子,最终让学生为不合理制度买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中暴露的双重失序:既浪费食物,又损害权益。保安清理外卖时,不分送达时间一律丢弃,导致大量可食用餐食被浪费,与“光盘行动”的校园倡导背道而驰。而学生作为消费者,财产权与选择权被双重侵犯——花钱购买的外卖被随意处置,取餐方式被强行限制。校方事后赔偿虽能弥补物质损失,却无法修复管理失当造成的信任裂痕。
同类事件反复发生,根源在于高校治理的“服务缺位”。一些高校忙着用“扔外卖”堵问题,却回避“学生为何点外卖”的核心诘问。当食堂菜品单一、价格虚高、排队冗长,外卖自然成为学生的合理选择。若高校能将治理重心放在优化食堂服务、建立弹性取餐机制上,而非与外卖柜运营商绑定,何至于陷入管理困局?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停职处分与费用减免,应成为高校治理的反思契机而非终点。真正的校园管理,不该是“保安扔外卖”的权力秀,而应是倾听学生诉求的耐心服务;不该是掩盖利益关联的模糊回应,而应是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唯有摒弃“管理优于服务”的惯性思维,才能让高校治理回归育人本质,避免“扔外卖”的闹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