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德
近日,敦煌莫高里工匠村和莫高学堂内,来自天津、上海等地的学员们沉浸式临摹壁画、体验彩塑制作,在画笔勾勒与泥土塑形中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近年来,敦煌这座古老的城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充满求知欲的研学团队,掀起了一股探寻千年文化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8月底,敦煌市共接待省内外研学学员4.03万人次,参与人数较去年显著增长。(9月17日《甘肃日报》)
指尖泥土有了温度,笔端壁画重现呼吸。当大学生屏息临摹复刻壁画,当游客捏出第一尊稚拙彩塑,敦煌不再是遥远的名词或冰冷的展品,而成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对话的生命体。这波传统文化体验热潮,实现了文化传承与青春求知的双向奔赴,让千年文明于当代人指尖重新流转,为敦煌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敦煌研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身体性认知”。以往了解敦煌多依靠文字或影像,总隔着一层“时空滤镜”;而亲手勾勒壁画、揉捏彩塑,却能让人感知古代画师运笔的力道、体会匠人打磨的用心。这种沉浸式体验,借助触觉、视觉、听觉构建起对敦煌的立体认知,使学员从文明的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深入感受艺术背后的匠心与精神。
从更深层面看,敦煌研学重构了现代人与传统的关系。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敦煌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慢空间”:花费数小时完成一小片壁画临摹,反复揉捏以把握塑像神韵。这种“慢”是对工匠精神的体认,是对“时间沉淀价值”的重新发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手拈来的技艺,背后是数十年功力支撑。学员在模仿与失败中,理解的是一种不同于即时满足的文化创造逻辑。
敦煌研学还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单靠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难以广泛传播。如今75项非遗体验项目将专业文化知识转化为可参与的实践活动,降低了文化接触的门槛。素手写经、非遗剪纸、汉服体验等项目,让不同年龄和兴趣的人都能找到共鸣点。更重要的是,学员带着收获回到生活后,成为敦煌文化的自发传播者,形成“体验-热爱-传播”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研学游也推动敦煌文旅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敦煌打造多元化研学线路,既盘活莫高窟、玉门关等核心资源,又挖掘出莫高里工匠村、鸣沙书院等新载体。4.03万人次的研学接待量,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研学让游客放慢脚步深度感受当地文化,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敦煌研学游的兴起,既是旅游形式的创新,也是文化传承方式的突破。它让千年文明走出洞窟,走进当代生活,在指尖的触碰中焕发新生。年轻人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飞天壁画背后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彩塑技艺蕴含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这种认同,是扎根于实践的理性自豪。
千年敦煌与当代学子的相遇,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共振。泥土在指间成型,历史便被捏入了现在;画笔涂抹色彩,传统便被绘入了未来。当越来越多人通过亲手实践触摸敦煌,文化传承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保存,而成为生生不息的创造实践。这种以身体感知为入口的文化觉醒,正是当下时代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