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书市火热照见精神回归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王志高 时间/2025-09-19 21:02:38

□ 王志高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报道,2025年“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六天吸引27万人次参与,读者摩肩接踵、文创产品热销,甚至出现“举着手电筒买书”的场景。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全民阅读氛围的提升,更映射出物质时代人们对精神栖居的集体渴望。

书市的火爆,本质是一场对抗数字洪流的“精神反叛”。在算法裹挟注意力、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涌入书市淘书、参与讲座、分享攻略,实则是以行动重构自身与知识、与传统、与深度的联结。这种选择并非怀旧,而是对信息碎片化的清醒抵抗——当屏幕吞噬时间,实体书的存在成为一种具象的精神锚点,提醒人们思想仍需沉淀、阅读仍需专注。

文创产品的走红,则是文化IP从“纸面”走向“生活”的创造性突围。“鲁迅同款毛背心”等产品之所以引发共鸣,因其超越了简单的商品属性,成为读者与文学传统的情感纽带。出版机构以文创为媒介,将经典人物、文本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的日常之物,实则完成了文化价值的二次传播。但需警惕的是,文创的生命力终须根植于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而非流于表面符号的堆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文创繁荣”沦为消费主义的新包装。

书市构建的“阅读+”生态,更揭示了文化消费的未来方向。地坛书市将读书、非遗、文旅、美食融为一体,打破传统书展的单一模式,以场景化体验激活文化需求。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延展了阅读的边界,更塑造了“文化在场”的仪式感:读者在古树下淘书、在红墙边听讲座,实则是在参与一场集体性的文化实践。其意义远超销售数据,而是以空间重构推动精神共契。

然而,书市的热闹不应掩盖深层挑战。如何让阅读从“节日化狂欢”沉淀为“日常化习惯”?如何避免文创开发同质化?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阅读资源差距?热度之外,更需冷思考:书香社会的建设,需系统性的制度支撑——如持续优化公共图书馆网络、推动阅读资源向下沉市场倾斜、鼓励出版机构坚守内容品质而非追逐流量热点。

书市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多少人“空手出去”,而在于多少人“满载思想而归”。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物质丰裕后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市或许正是人间通向天堂的阶梯——短暂却明亮,提醒我们:在喧嚣时代,唯有深耕阅读的土壤,才能让思想生根、让文化长青。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