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苹果飘香时共话丰收计——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甘谷侧记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8 21:00:50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九月的甘谷,果香漫山遍野。在“中国苹果之乡”的丰收序曲中,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如约而至。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果农代表、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在甘谷的苹果园里探寻高产密码,在思想碰撞中擘画苹果产业发展未来。清晨的阳光洒在磐安镇金川片区,千亩花牛苹果高效生产基地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果香沁人心脾。这是观摩团的第一站,也是甘谷苹果“老牌劲旅”的实力展示区。

“大家看,这颗花牛苹果果形端正、色泽艳丽,市场销售根本不用愁。”基地技术员李建军指着连片的果树介绍,基地摒弃传统种植模式,全面推广免套袋技术与矮砧密植模式,不仅每亩减少人工成本,还通过精准水肥管理,提高优质商品果率。

磐安镇张家沟村京东农场有机苹果种植基地,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如果说金川基地是“传统升级”的代表,这里便是“科技赋能”的典范。刚进园区,全钢架格架系统整齐排列,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暗藏田间,每棵果树上都挂着小小的溯源二维码——这是基地实现“从枝头到舌尖”全程可控的秘密。

“扫描二维码,果树的施肥时间、病虫害防治记录、采摘日期一目了然。”基地负责人张见林信心满满地说。走进“一缕红”种植区,拳头大的苹果套着透明保护袋,果皮上一抹鲜红宛如云霞。“这个品种单果重能达700克以上,而且耐储存、货架期长,去年地头价卖到16元一公斤。”张见林笑着补充,基地通过“压产提质”实现产值翻倍,真正让“有机”成为果农的“致富密码”。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程存刚的专题报告,为参会者带来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他结合甘谷实践,提出“科技+产区”的合作模式,引发台下阵阵掌声。

发布会的“重头戏”——签约与揭牌仪式,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甘谷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签署技术服务合同,为甘谷苹果产业量身定制“科技方案”。当“苹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牌匾被缓缓揭开,台下响起持久掌声,这不仅是合作的见证,更是甘谷苹果产业迈向“科技兴果”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赵德英,用“品种优化、模式创新、智慧赋能、灾害防控、有机认证、品牌打造、联农带农”28个字,精准提炼出张家沟村京东农场基地的科技发展模式。

目前,该基地已带动909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深度参与示范园日常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依托“联农带农”机制,老百姓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享受入股分红的股金、参与劳动的薪金,真正实现产业增值、群众增收,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甘谷现有苹果种植面积36万亩,此次合作将帮助当地解决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等难题,带动提升全县苹果优质果率,助力果农提质增效。

这场以“果”为媒的盛会,不仅让甘谷的优质苹果与先进技术走向全国,更让五湖四海的果农找到共同致富的方向。正如甘谷县委书记孙忠平所说:“我们要让‘甘谷苹果’这张名片更亮,让科技赋能更多‘金果子’,撑起农民的‘钱袋子’,走好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