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据澎湃新闻报道,重庆三峡学院“花85万买299元路由器”事件有了新进展。9月6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显示,学院分管副院长王某伟、市政采中心工作人员仇某远等多人被立案审查,评审专家被解聘,中标企业被顶格处罚。
原本应当用于购置专业防火墙和DNS设备的85万元公共资金,最终却差点买了一台市价仅299元的路由器。这一荒唐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某些领域采购制度的漏洞和执行环节的失守。
事件背后,是一连串的履职缺位和程序空转。从中标企业用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到评审专家“纸上谈兵”、不问实物,再到采购中心工作人员明知有问题却仍机械走流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好像在完成任务,却唯独忘了任务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背后有没有腐败?通报澄清不存在利益输送,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公众质疑。但也正因如此,更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即便没有权钱交易,制度也能被轻易绕过,专业人员也能集体“打盹”,公共资金仍可能面临“合法浪费”的风险。
“最低价中标”在这一事件中再次引发讨论。价格作为硬指标,本来是为节约财政资金,但却被某些企业钻了空子。以超低价抢占中标机会的做法,往往完全不顾产品质量和真实需求,最终导致采购目标落空。这说明,采购评价体系不能唯价格论,还必须强化质量审查和履约监督。
专家不专、把关不严,是事件中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评审专家本该是技术防线的“守门人”,却未能识别出路由器和防火墙的基本区别。采购人代表和代理机构工作人员虽存疑虑,却也未坚决叫停。这反映出一些专业人员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的缺失。
多人被立案调查、专家被解聘、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值得肯定,也传递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决心。但比起事后追责,更关键的是怎样避免下一次“路由器当防火墙”的闹剧。
202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剑指招投标市场中“萝卜招标”“明招暗定”“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乱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制度就是一纸空文。高校采购涉及专业判断、程序合规和资金效益,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要真正堵住漏洞,不能光靠事后通报,还要从机制上优化。比如强化采购需求管理,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建立更加透明的采购公示平台,引入第三方监督等。
本次事件也给所有公共采购单位敲响了警钟。每一起采购都关乎公共利益,每一次签字都代表责任。形式上的合规不等于实质上的合理。只有每一个岗位的人都真正负起责来,把公家钱当自家钱来花,才能防止这样的闹剧再度上演。
说到底,公共资金的使用离不开严密的制度和尽责的执行。唯有刚性的约束配上自觉的担当,才能让每一笔采购都经得起审视。希望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问题,更是持续整改、公开透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