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多维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十四五”漳县发展纪略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9 12:13:03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李志斌

“十四五”期间,漳县以乡村振兴为笔,交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亮眼答卷。“十四五”以来,累计带动超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城乡面貌焕新,特色产业集群成型,农旅融合活力迸发。

和美乡村:从“脏乱差”到“和美雅”

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曾深陷“种地没活力,挣钱没门路”困局——房前屋后杂物堆积,厨房油烟呛人,年轻人纷纷外出。2020年村支书李正琛上任,转机始于“十四五”开局之年。该村被列为“和美乡村”试点后,李正琛带领村“两委”联合“五老”人士,将村民“改厨房”“增绿化”诉求纳入规划。截至2024年,杜家庄村先后获评县级“美丽乡村”先进村、市级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村民杜爱爱家焕然一新的厨房成了“样板间”,她笑道:“在这儿做饭,心情都敞亮了。”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产业突破:科技赋能高效农业

2022年,全国妇联帮扶资金与东西协作资金注入,杜家庄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一期投资3270万元建设42座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让种植告别“靠天吃饭”。2023年投产后即产高端蔬菜4500吨,产值1600万元,效益达传统种植的4倍;村民务工日均收入180元,24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2024年二期追加投资3596万元,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带联动模式,带动130余人就业。周边种植户包龙武借势发展草莓大棚,年收入超10万元。

农旅融合:小庭院变身“增收引擎”

大草滩镇新联村是漳县农旅融合的生动注脚。五年前,村民杜海梅的农家乐仅有几张简陋桌椅,游客寥寥;如今,庭院升级为集餐饮与体验于一体的小型旅游综合体。2024年,她投入70余万元改造,新增10间雅致包厢、“云上遮阳”线上预订系统,可同时接待百余人。“柴火鸡”(选用本地散养土鸡,传统土灶文火慢炖)成了招牌,吸引游客专程而来。国庆期间日均盈利3000元,是五年前的数倍。

新联村借“十四五”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东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2023年跻身省级“和美乡村”,2024年荣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杜海梅投入积蓄改扩建老宅,她感慨道:“老宅变金屋,土路变坦途,日子有奔头!”她的成功带动了全村农家乐集群化发展,成为“文旅活县”战略缩影。

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一角

 农文旅典范:景区旁的增收热潮

位于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麓的新寺镇青瓦寺村,是漳县农文旅融合的又一典范。依托贵清山植物园旅游热度,21家农家乐吸纳120名村民就业。村民马小妹曾是外出务工者,如今经营“亮亮农家乐”,年收入超11万元。她欣喜地说:“游客爱登山赏景,更青睐大棚党参育苗等农事体验,农旅融合让收入翻了番!”她扩建农家乐,带动5户村民发展民宿经济,共享发展红利。

文旅升级:品牌赋能全域绽放

漳县坚持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打造“天下贵清·康养漳县”品牌。遮阳山明珠酒店、花筑民宿等高端设施相继建成,汪氏元墓群、武阳扇鼓等文化遗产增添了旅游内涵。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90.18万人次,同比增长11.04%;实现旅游花费19.0244亿元,同比增长36.26%。兰州游客刘世龙赞叹:“设施完善、民宿雅致、饭菜可口,旅游体验近乎完美。”

从盐井古镇的千年卤香到设施农业的科技之光,从贵清山麓的农家烟火到民宿的璀璨华灯——漳县“十四五”五年,是乡村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群众获得感节节攀升的五年。正如“90后”村支书李正琛所言:“脚下土地既是生态宝库,更是致富源泉,跟着党的政策走,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