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古浪: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行”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9 12:12:49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孔令苹

初冬时节,古浪县北部沙区壮阔如画:十二道沟的草方格如金色指纹,黄花滩的光伏板似蓝色海洋。这片曾饱受风沙侵蚀的土地,如今新绿蔓延,书写着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绿富同行”的生态治理奇迹。

作为我国防沙治沙主战场之一,古浪县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方针,推行“项目治沙、光伏治沙、公益治沙、义务治沙、产业治沙”多元模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古浪县开展义务植树

多元施策筑牢生态屏障

古浪县以项目引领夯实治沙根基。2024年以来,该县高效推进3项“三北”六期工程,其中林草综合治理项目于今年春季提前完成3年建设任务。在退化林修复项目区,补植的沙生苗木迎风挺立,治理面积达4.88万亩,苗木成活率超80%。

光伏赋能开辟治沙新路。黄花滩1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区内,光伏板连绵不绝,板下网格状草方格中,柠条、沙米等沙生植物绿意盎然。“光伏+治沙”模式实现了发电与生态修复双赢,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

公益协同汇聚治沙合力。古浪县设立“治沙捐助基金”,对接多家公益组织,建成14个公益林基地。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全县坚持全民参与,每年开展春秋两季义务压沙,累计治理面积达3.6万亩。

产业融合激活治沙动力。古浪县大力修建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灌溉系统,让“沙窝子”变身“丰产田”,拓宽了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古浪南部山区

 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以前全是大沙漠,现在环境好了,我养的羊从300只发展到了1200只,效益特别好。”古浪县金滩羊产业园养殖户杨菊花欣喜地说。该产业园已建成养殖棚2400多座,羊存栏13万只,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在古浪,168公里治沙路网将沙海分割为可治理单元。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感慨:“过去治沙靠人背马驮,如今道路畅通,治理效率成倍提升。”

目前,古浪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3.03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4.15万亩,治理了20多个风沙口、132公里风沙线。在中部绿洲,建成了8条生态廊道、96个乡村小游园,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

古浪县城一角

精细管护守好绿色成果

近日的采访中,在古浪东西两山,工人正为新栽的苗木浇水。“我们定期巡查,做好灌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茁壮成长。”平顶山林场干部许国善说。

南部山区实施“退、封、造、管”综合治理,建成了结构稳定的生态修复区。为巩固成果,古浪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718名,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1314个,构建了全方位保护体系。目前,南部山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3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形成了绵延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修复带。

如今的古浪,绿意渐浓,沙海生金。这场生态蝶变,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释放出持续惠民的红利,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