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殿堂
——镇原县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实
名称: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尺寸:长11.1厘米,宽8.3厘米,厚0.2厘米,重150克 收藏单位:镇原县博物馆 1976年4月出土于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青铜铸造,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原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臣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谦(嫌)疑者,皆明壹之。共5行40字,字体为秦篆,字迹清晰,线条纤细,笔画方折,刀刻痕迹明显。
名称:人头形器红陶盖钮 尺寸:高15厘米,颈径9.8厘米 收藏单位:镇原县博物馆 出土于镇原县三岔镇高庄遗址,为泥质红陶。脸近圆形,额与眼眉间的分界线不明显,鼻呈三角形隆起,嘴为扁椭圆形洞,小口微张,两耳捏塑而成,下端各穿一个小圆孔,用来垂耳饰之用,头稍上仰,凹面翘颌。从同出土的单耳红陶罐、折肩高领瓮、敞口盆等器物来看,这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晚期的典型艺术创作。1996年9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名称:唐代铜鎏金一佛二菩萨造像 尺寸:造像通高24.8厘米,主尊高8.1厘米 收藏单位:镇原县博物馆 出土于镇原县新集乡,1996年被评定为一级文物。主体基座为长方形壸门台座,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忍冬枝蔓托举的莲台上。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丰满圆润,眉如弯弓,眉间有白毫,双目俯视,神态沉静慈祥;莲瓣形头光较大,由镂空式三重火焰纹组成,头光顶端有一向下飞翔而来的飞天;佛着袒右式袈裟,衣纹流畅自然,佛衣下摆自莲台上垂搭而下。
名称:单耳红陶四联罐 尺寸:通宽17.6厘米,高9.7厘米 收藏单位:镇原县博物馆 泥质红陶,敞口、束颈、单耳、鼓腹、平底,腹部均饰斜篮纹及刻划纹。四个单耳罐相互连接在一起,是常山下层文化器物中少见的器型之一,全国独一无二,十分珍贵。
庆阳融媒记者 白勇涛
镇原县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2024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藏品430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6件(套)、二级文物57件(套)、三级文物705件(套),涵盖铜器、陶器、瓷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砖瓦等28个门类。博物馆现有“茹水文明——镇原历史文物展”“红色记忆——镇原革命历史文物展”2个基本陈列。
“茹水文明——镇原历史文物展”以镇原地方历史沿革为序,以丝绸之路为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系统讲述镇原历史的同时,突出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让民众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2022年,该展览被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协会评为“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五大精品奖”之一。
“红色记忆——镇原革命历史文物展”全方位展示了镇原人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始终以坚强不屈、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夺取镇原全县解放。
近年来,镇原县博物馆策划举办各类展览2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15个,引进各类展览12个,其中馆藏一级文物“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先后赴北京、台湾、四川、敦煌、日本等地展出,成为秦始皇统一大业的关键实物见证。在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博物馆以“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为蓝本,设计制作了5套8种系列文创产品,该系列产品获得“庆阳市十大伴手礼”称号。
强化宣传氛围 提升文博知名度
镇原县博物馆秉持“让文化点亮藏品,用藏品传承文化”的工作服务理念,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意识,宣传形式从单一剪辑到动画制作,宣传内容从简单围绕馆藏文物描述到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截至目前,共推出“云上展览系列”线上精品文物展等500期,制作“线上‘云游’博物馆”系列视频30个、大型专题视频5个、“镇博文物系列”科普视频80期,真正做到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短视频《远古回声——常山下层文化》荣获“陇电杯·大美甘肃”短视频征集大赛二等奖,《始皇令明——秦诏版》获省委宣传部“讲好甘肃黄河故事”短视频大赛二等奖。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既传承了镇原历史文化,又加强了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繁荣特色文化 讲好文物故事
镇原县博物馆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开门办展,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逐步形成了常山陶艺系列活动、精品文物线上赏析活动、文博社团、博悟课堂、志愿者服务等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品牌。举办“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等临时陈列20场(次),《翰墨遗珍——镇原县博物馆馆藏书画展》先后在庆城县、宁县、合水县3县博物馆巡展,展出镇原馆藏古字画40余件,彰显了镇原县作为文化大县的魅力。馆藏17件玉器赴兰州、张掖高台参加“触目皆琳琅——甘肃玉器文物联展”,馆藏一级文物“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赴四川参加“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联展”,“吉金光华——庆阳古代青铜器联展”期间,馆藏珍贵铜器在天水、平凉展出。
春节、国庆等节日期间,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展览、线上展播、专题讲座、红色教育等特色活动,每年累计开展节庆活动80场(次),吸引15万余人次参与。策划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服务,在县城中街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博悟课堂、趣味文物拼图、金石之音体验、数字展览体验、流动展板讲解等教育项目,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
打造研学经典 让文物“活”起来
镇原县博物馆持续创新,推进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成功打造县博物馆研学教育阵地。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及县城20多家教育机构签订研学合作协议,有力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发挥。
抽调专人积极谋划参与性强、体验感丰富的社教活动,包括“石刻拓印我动手”、传统创意剪纸、“我眼中的博物馆”创意绘画、活字印刷体验、投壶雅射、陶瓷素坯彩绘、红色故事演讲等主题活动100场(次),接待中小学生团体、培训机构、家庭团体等200余个。
完成省级文物研究课题《镇原金石文物调查与研究》结项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篇、调查报告1篇;《镇原金石录》整理收集文物拓片200多幅,已经完成录文校对工作,待出版发行。
促进文旅融合 挖掘文物价值
以打造全县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为目标,镇原县博物馆组织实施陈列和服务设施改造工程,构建起以基本陈列展为主体、原创临时精品文物展为辅助、引进特色文物展为补充的陈展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全县文旅融合发展基础,为打造“文化名县”贡献了文博力量。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专门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配备电子触摸导览屏、展板、语音导览发射器,向观众免费提供热水、雨伞、讲解服务、存包等多项服务。坚持把文化惠民与科普宣传结合起来,制作馆藏精品文物展板54块,展出馆藏精品文物图片140幅,精心打造青少年精品课程14个。挑选优秀讲解人员组成文化服务小分队,将高质量文化服务送到群众中间,让大家感受镇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正如茹水滔滔不绝,镇原县文博事业也将在守正创新中步履不停,为打造“文化名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更多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镇原、爱上甘肃、传承中华文明。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