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德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重要部署,为各地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甘肃而言,实体经济不仅是戈壁滩上的工业厂房、田野间的特色产业,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筑牢现代化建设底气的核心抓手。深耕实体、精耕产业,方能让陇原经济筋骨更壮、后劲更足。
实体兴则陇原兴,实体强则甘肃强。作为西北工业重镇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拥有兰州石化、酒钢集团等扎实产业基础,镍、铜、稀土等矿产储量丰富,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业特色鲜明,更坐拥“一带一路”的区位机遇。面对产业转型与动能转换的时代课题,甘肃正奋力攻坚。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8%,超全国五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技术攻关到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绿色转型,甘肃的发展实践早已证明:实体经济强,发展底盘就稳;实体经济活,增长动力就足。
巩固实体经济,要找准特色路径实现突破。金昌依托镍钴资源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从开采到新能源电池制造,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定西聚焦中药材,构建“田间到药柜”产业链,擦亮“中国药都”品牌。“十四五”末,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突破千亿大关,定西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7亿元,立足本地禀赋,延伸产业链条,实体经济就能在陇原大地扎下深根。
激活实体经济动能,创新与融合是重要支撑。缺乏创新的实体经济难以持久,孤立发展的产业容易陷入困境。甘肃把科技创新作为实体经济升级的核心引擎,兰石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使传统装备制造焕发新活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天水华天电子深耕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以技术突破抢占行业高地,成为县域经济中的“隐形冠军”。同时,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河西走廊的风电、光伏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形成绿色能源供给链;农业与文旅、电商深度融合,推动庆阳苹果、静宁苹果等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创新为实体经济注入智慧基因,融合为产业发展搭建协同桥梁,二者共同发力,推动陇原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实体经济壮大,离不开环境滋养与政策护航。甘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减负松绑;聚焦重点产业链,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从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从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实体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增添活力。好环境育好产业,强保障促强实体。只有厚植实体经济生长的沃土,市场主体才能茁壮成长。
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守与实干。站在“十五五”起点,甘肃既要传承老工业基地的实干基因,也要激发创新活力;既立足禀赋做优特色产业,也放眼全球拓展市场。锚定实体核心,以特色筑基、创新赋能、环境护航,陇原实体经济必将枝繁叶茂,为甘肃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西部实践筑牢坚实根基。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