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超火AI培训,老年也能第二春”“零基础入圈AI”“打造爆款账号,迅速变现”……这些充满诱惑的广告语,来自网上AI培训机构。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来一些读者来信反映,遇到“坑老”新骗局——打着AI培训的旗号,实则设圈套、卖高价。不少渴望通过学习新技术追赶时代潮流的老年人被拉入骗局。
“坑老”骗局花样翻新、防不胜防。眼下,AI培训正在成为收割老年人的新镰刀,不少老人没有等来期待中的“第二春”,还付出经济遭受损失、精神备受打击的代价。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恰恰抓住了老年群体的两个特点。一是他们渴望融入数字时代、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二是对新兴技术缺乏辨别能力。骗子们精心编织的“学习AI就能实现价值”的话术,正好击中了这些软肋。
从报道看,这些培训已形成固定套路。先以免费课程吸引关注,再用虚假案例制造焦虑,最后用饥饿营销促成交易。更恶劣的是,这些机构往往禁止学员私下交流,将老年人困在信息茧房里任其摆布。所谓的“教学”质量低劣,“一对一指导”形同虚设,这与传授知识毫无关系,完全是一场瞄准养老钱的精准围猎。
面对专门“坑老”的AI培训,提醒老人擦亮眼睛固然很有必要,但更应关注和追问的是,究竟是哪些环节的失守,让这类骗局有了可乘之机?
平台监管缺失难辞其咎。这些骗局大多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最终在私域完成交易。平台若不能有效审核主播资质、监测违规话术、阻断私域交易,就等于为骗子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技术能力足以实现精准监控的今天,平台方的“无能为力”更像是一种选择性失明。
整治此类乱象,亟需拿出更多硬招实招。事前严格准入,按照《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对从事教育培训的主播进行资质审核。事中加强干预,建立涉老课程销售特别监测机制,对“保收益”“限时优惠”等话术重点监控,并设置大额支付验证环节。事后完善维权,建立“银发通道”简化退款流程,降低老年人维权成本。
此外,社会支持系统同样需要加强。社区老年大学、公共图书馆可以开设公益数字课程,帮助老人系统学习新技能。子女的陪伴指导更能帮助老人辨别虚假宣传。这些务实举措,远比单纯的防骗提醒更为有效。
数字时代不该把老人抛在后面,更不能让老人成为骗子眼中的“肥肉”。保护老年人远离AI培训陷阱,既需要监管部门亮出牙齿,也要求平台企业真正担起社会责任。别再让提醒停留在纸面上,该出手时就要果断出手。
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他们。让老年人远离骗局、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