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破群山:一颗“洋果子”的陇南故事
陇南日报记者 张埥
初冬时节,白龙江畔的数十万亩油橄榄喜获丰收,迎来开榨。一筐筐饱满的油橄榄鲜果经过多道严密工序,化作滴滴“液体黄金”。而这抹藏在深山的醇香,不久前也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
“这里的湿度较低,产出的橄榄油味道更浓郁。”韩国客商郑义贤说,作为一名韩国橄榄油企业的负责人,他曾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世界多个国家寻找符合本国市场取向的橄榄油产品。经过各种渠道的了解,他在第三次来到中国考察之后,最终选择了与陇南的橄榄油加工企业签订了10吨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采购协议。
“这里通过纯天然的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橄榄果的果香和鲜度,完全符合我们对橄榄油的选择标准。”郑义贤评价道,正是这种品质保障,让他下定决心签下了这笔订单,“我们后续又追加了10吨,正准备签订相关合同。”
这份“鲜”与“香”从何而来?其中的秘密,正深植于陇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基因之中。
位于北纬33°的陇南,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正处于全球油橄榄黄金种植带,年均600毫米的降雨量、弱碱性土壤与充足光照,也为油橄榄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与传统地中海产区相比,陇南较低的湿度更利于油脂积累,让橄榄油风味更加醇厚。
如今,陇南全域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117.35万亩,鲜果年产量6万吨,综合产值45亿元,基地规模与效益均居全国之首。
而一颗颗小小的“洋果子”是如何在陇南扎根并成长为代表性产业之一的呢?
时间回溯至1964年,油橄榄作为“外交使者”被引入中国。在长江流域12个试种点中,陇南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脱颖而出。1975年,油橄榄开始在陇南规模化推广种植。
但挑战接踵而至——油橄榄怕涝、对海拔敏感,传统种植极限仅为1200米。科技突破成为破局关键。
陇南迎难而上、聚力破局,通过引进试种、品种驯化等手段,将油橄榄的适生海拔从传统的1200米提升至1600米,突破传统分布极限。并从最初引进的三十个品种起步,发展为170余种试验株,选育出八大省级良种,实现从试验种植到产业化升级的跨越。
与此同时,陇南也在产业链完善上精雕细琢,将一颗颗小果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走进陇南市橄榄之城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还沾着露珠的鲜果正在传送带上翻滚。
该公司正是此次韩国客商特级初榨橄榄油订单的签署对象。其旗下的陇之韵特级初榨橄榄油系列在前不久的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荣膺银奖,“莱星”与“皮肖利”两大核心单品,也在第20届中国国际橄榄油比赛中双双摘得金奖。
“目前,公司引进了进口特级初榨橄榄油生产线1条,配有全自动灌装生产线1条,日灌装特级初榨橄榄油2万瓶,拥有5个橄榄油单品。今年采收季以来,我们公司已经收购了1200余吨的鲜果进行加工。”公司负责人祁大强介绍道。
在陇南,像这样的油橄榄产业链企业还有不少。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扎实的产业基础,陇南已形成集种植、采摘、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延伸出初榨橄榄油、餐用橄榄果、橄榄保健品、橄榄护肤品、橄榄木艺品、橄榄饮品、橄榄休闲食品等数十种相关产品品类。
同时,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组建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油橄榄产业链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支持实施油橄榄关键技术试验研究、科技推广项目20余项,完成登记科技成果30余项。
目前,油橄榄产业已覆盖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嘉陵江流域44个乡镇,带动40多万群众增收,主产区人均产业收入超过4000元。作为主产区之一的武都区,更是建成了14家现代化的橄榄油加工厂,并打造22条世界先进水平的初榨油生产线,助力陇南“油香”远飘海内外。
夕阳西下,武都区的油橄榄种植园里,一箱箱橄榄果“马不停蹄”地被送往各个生产加工线,加工厂灯火次第亮起,生产线上依然涌动着收获的脉动。从白龙江畔的试验苗到漫山遍野的致富林,从实验室的品种驯化到国际赛事的金奖认证,陇南用50年时光,将一粒种子浇灌成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陇南油橄榄,这条融合了北纬33°阳光雨露与科技智慧的产业链,正让橄榄果的芬芳突破群山阻隔,飘向更远的远方。这一抹源自山林间的风味,正在国际农产品的版图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