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东书画名家曾鲁斋的丹青流韵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3 09:23:31

陇东书画名家曾鲁斋的丹青流韵

曾鲁斋绘《崆峒叠翠图》(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刘亮

近代以来,甘肃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画家,其中平凉书画家曾鲁斋、汪若南、张观雪、刘芳铭四人名冠陇东,影响遍及陕甘宁周边,被后人誉为“陇东四家”。四家中,以绘画功底的全面而言,曾鲁斋当居首位。

今年10月,在平凉市举办了一场曾鲁斋书画珍品展,将这位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书画名家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35幅画作,让喜爱书画艺术的人们又一次领略到曾鲁斋先生高妙的艺术水平。

曾鲁斋,名衍道、述孔,字鲁斋,号鲁道人,陕西长安县人,后携家迁居平凉。《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曾鲁斋(清)擅山水及小写意花鸟,笔墨清丽潇洒,曾绘崆峒山全貌勾勒上石,刻碑拓片尚留民间。

  生卒年考证

《崆峒史话》记载,曾鲁斋约生于1871年,卒于1933年。但根据近年新发现的一些线索分析,曾鲁斋生年可能要更早。

现在发现最早的曾鲁斋画作,是他绘于1885年的一幅浅绛山水成扇,熟宣扇面,一尺16方。曾鲁斋在这幅画作的题款中写道:“英农仁兄雅正,乙酉夏六月,曾子八十一世孙鲁斋写于春申客邸。”这里的乙酉是1885年,春申即上海。如果按1871年出生来算,曾鲁斋时年只有虚岁15岁。许多研究者认为15岁的少年不大可能创作出那样画法成熟的作品,对此存疑。

仔细观看这幅画作,整个扇面构图、设色、章法俱佳,但山石勾皴线条略显绵软轻浮,题款行笔生涩,缠绕交代不清,略显柔媚,与其后来俊秀飘逸的书法风格气息相承,只是尚欠火候。由此可见这幅扇面作品确为曾鲁斋早年真迹。因此曾鲁斋的生年可能是早于现有资料所说的1871年。

现藏于平凉博物馆的人物画《老渔翁》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在这幅画中曾鲁斋题款为:“鲁斋老人时年三百八十四甲子。”这个“甲子”不是干支纪年的甲子,是干支纪日,一个甲子即是两个月,三百八十四甲子,即64岁。曾鲁斋去世于1933年应该是确切可信的。如果说曾先生是1871年生人,1933年实岁应为62岁,按古人以虚岁计,1933年的他也是63岁,而非64岁。

再从这幅《老渔翁》作品看,尺幅虽小,仅有26.8×34.2厘米,但用笔细腻、生动,落款书法俊秀清逸,毫无懈怠,应该不是鲁斋先生最后两三年的作品。钤盖的印章“曾衍道字鲁斋”最早见于其1924年前后的作品,最晚见于1931年的作品,是曾鲁斋艺术盛年常用的一方印章。

由此三点推断,曾鲁斋生年很可能早于1871年。

  出身与游历

在山水扇面的落款中,曾鲁斋自称曾子八十一世孙,在他后来的多幅画作上也能见到一方“宗圣后裔”印章,这表明了他曾子后人的身份。但查阅《曾氏族谱》,他的这个八十一世孙的排辈应该是有谬误的。

曾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得意门生、宗圣曾子——曾参。关于曾氏最早的家谱修撰于何时,已难觅确凿的史料。能够追溯到的最早记录,是《宋史·艺文志》中提及的曾肇所撰《曾氏谱图》一卷,可惜早已佚失。清康熙皇帝出于对孔、颜、曾、孟四位圣贤后裔的特殊尊崇,御赐了一套统一的名派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这十五个字成为圣裔排行的官方标准,从第六十三代开始,如同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了此后数百年曾氏家族的繁衍史。

曾鲁斋名衍道,衍字辈实为曾子第六十七世孙无疑。可见,曾鲁斋在扇面上是写错了辈分的。千百年来,曾氏子孙从山东武城到湖广江南,从闽浙沿海到云贵高原,历经了战乱兵燹、迁徙动荡,枝分叶散,记错辈分也属情有可原。

曾鲁斋在折扇题款中的英农兄为何人,已不可考。但这个扇面于曾鲁斋研究的珍贵之处,就在于说明他早年游学上海的经历。从西北地区远涉一千多公里赴上海游历,在19世纪末的中国并非易事,绝不是平常人家经济能力所能及,由此可见曾鲁斋有可能出身于富足家庭。

曾鲁斋何时来平凉定居,有资料记载是清末,有资料讲是民国初,莫衷一是。有藏家曾在平凉见过曾鲁斋1911年前的画作,因此断定曾鲁斋来平凉定居早于1911年。

这个问题从曾鲁斋的山水画《崆峒叠翠图》中可觅得答案。曾先生在这幅画的题款中写道:“辛亥之后,余游陇上,与郡中诸名士同游崆峒。因见此山之胜,重峦叠嶂,故作斯图,以志其慨。勉应观雪仁兄先生雅属,即乞指正。鲁斋曾衍道。”

如果说之前早已定居平凉,只是与同郡名士共游崆峒,那么便会写:余与郡中诸名士共游崆峒,不会有“余游陇上”之说。再者,一般书画家在题款中不会说某某年之后,若是辛亥年的冬天,便会说辛亥之冬;若的确是辛亥年之后,便会说壬子年或壬子春。由此可见,此处的辛亥之后,非普通意义的辛亥年的下一年,而是指神州动荡、局势晦暗、军阀割据的民国之初。

一个陕西长安县人,因何会突然于民国初年定居平凉?不得而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来看,极有可能是他在动荡时局中来这方净土遁世避乱。

  画作风格

曾鲁斋迁居平凉后,醉心绘画。他喜结交、爱人才,与汪若南、张观雪、朱幼华等艺友交厚。花鸟、山水、人物皆为所擅,技艺全面,因与汪若南、张观雪相避让,来平凉后遂着意不画兰竹、芦雁,三人各走一径,各抒胸臆,互映成趣,此种艺术品德至今仍为人称道。

现存世的曾鲁斋画作可能不足60幅,除少量收藏于周边市县的博物馆,大多数散藏于民间。这些作品全是画作,竟无一幅书法,可说是略显遗憾。观看曾鲁斋的画作题款,书法俊秀飘逸,章法洒脱自然,其书风与花鸟画大家恽寿平相近。

观看曾鲁斋画作,题画诗有引用古人的诗文,也有自作的诗句,其画作与诗文、题款书法、印章浑然天成,相映成趣,极见性情,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从他的画作风格和其题款自述中可以了解到,曾鲁斋曾临摹黄公望、沈周、陈淳、黄慎、司马绣谷等人的作品。他在一些得意的花鸟作品上常钤盖一方“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的闲章。取法乎上,曾鲁斋以徐渭、陈淳为宗,因而画格高标,自成一体,领袖陇东。

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背后也藏着说不完的书画名家的历史故事,他们让悠久的文化艺术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一代一代接续传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