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千年敦煌正以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学术研究图景。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宋焰朋近日透露,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敦煌学学术资源平台已全面向国际学界开放,通过“无门槛”共享模式,推动敦煌学从“国际显学”迈向“全民参与”。
全球最大敦煌学资源库:从“孤本秘藏”到“全球共享”
据宋焰朋介绍,敦煌学信息中心历经近70年积累,已成为全球敦煌学术资源的“核心高地”。从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学者手抄笔录的艰辛起步,到如今数字化资源的全域覆盖,中心目前已整合馆藏珍贵文献、手稿、壁画修复报告、数字影像等多元资源,总量达数百万件。
2024年8月,中心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首次实现院藏资源面向全球学者开放注册下载。更具突破性的是,该平台与超星、知网等国内顶级数据库合作,首次打破机构局域网限制,使境外学者也能直接访问全文资源。“这是全球敦煌学资源共享的重大里程碑。”宋焰朋强调,“哪怕是一位远在非洲的年轻学生,只要注册账号,就能获取过去仅在敦煌本地可见的一手资料。”
莫高精神驱动:从石窟保护到文化复兴
“老先生们常说的‘莫高精神’,不仅是坚守大漠的毅力,更是学术共享的胸怀。”宋焰朋提到,从20世纪5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便致力于将石窟保护、美术研究、文化弘扬三大领域的成果系统性整合。如今,中心的垂直保护技术、数字化壁画修复成果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敦煌学正在从“传统研究”转向“当代价值挖掘”。近年来,中心推动了一系列跨界研究:敦煌动画IP开发、音乐舞蹈数字化复原、建筑模型重建等,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
丝路学术桥梁:让世界学者走近敦煌
2017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并以信息中心为运营平台,开展跨国学术实践。团队先后赴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考察,并邀请当地学者至敦煌授课。
“从巴米扬到敦煌,从波斯波利斯到莫高窟……我们举办了‘从撒马尔罕到敦煌’‘阿旃陀与敦煌’等国际研究班,许多年轻学者因此爱上敦煌文化,甚至加入我们的团队。”宋焰朋说,这种双向交流不仅巩固了敦煌学的国际地位,更让文化交融成为现实。
今年5月31日,敦煌研究院再度重磅推出“数字藏经洞”项目,将藏经洞文献全面数字化并向全球开放。结合此前上线的文献库,两大平台形成了“实物+数字”的双翼模式。宋焰朋特别说明,平台设置“院内/院外”两级访问权限,普通学者只需注册即可免费获取资源。他举例称,此前一位台湾学者通过平台申请了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若非开放共享,这类资料可能永远沉寂于库房”。
如今,中国高校已普遍开设敦煌学课程,年轻学者数量持续增长。而随着资源库访问量突破数十万次,敦煌学正从“象牙塔”走向公共视野。“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设学术高地,更要让敦煌文化成为世界青年的共同语言。”宋焰朋说,“下一个十年,敦煌将在数字世界中重新‘凿空西域’。”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