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富农映红好日子
无人机搬运万寿菊。兰州新区报记者崔盛政 摄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佳丽 魏晓倩
盐碱地长出金色“希望”
秋日的阳光洒在兰州新区秦川镇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油葵在微风中摇曳。甘肃瑞盛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德苍弯腰摘下一株沉甸甸的葵花盘:“你看,今年这油葵长得可真好,多亏了这盐碱耕地改良的好技术。”
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正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的示范区。
“我们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将一万亩试验田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治理等级。”李德苍指向远处的田垄介绍。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差异化治理方案:轻度区以耐盐作物筛选为主,试种了蚕豆、胡麻等经济作物;中度区应用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重点提升土壤肥力;重度区则通过“生物改良+工程排盐”组合拳,逐步降低土壤盐分。
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通过“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探索适合盐碱耕地的农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同时,推广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自实施以来,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耕地逐渐焕发生机。
农业大棚养鱼虾
去年7月,罗喜在新区产业政策扶持下,率先改造两个农业大棚,“海鲜陆养”的试验真成了。如今他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5个大棚,每个棚都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和循环水处理设备。
走进现代化的养殖大棚,映入眼帘的是嗡嗡作响的增氧机,智能投饵机定时定量投放专用饲料,电子显示屏实时监控水温、pH值等关键数据……罗喜掰着指头算账:“今年养了10万尾加州鲈鱼,30万尾罗氏沼虾,还有60万尾南美白对虾。”
近年来,兰州新区进一步拓展养殖新业态,改造农业双膜大棚,配套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发展设施水产养殖,加快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设施水产养殖产业。
无人机飞递“金花”
在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千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工人们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万寿菊。“从8月初开始,我们就进入了采摘期,一直要持续到10月中旬,这期间能采摘七到八茬花。”景农禾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王中博向记者介绍。随着采收工作进入高峰期,基地里的“科技力量”逐渐成为助力丰收的关键。在花海上空,一架满载万寿菊的无人机平稳飞行,短短3分钟就完成了从采摘区到分拣点的运输任务。
“以前人工搬运时,工人得背着100多斤的花袋在花田间往返,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踩踏花苗。现在有了无人机运输,既提升了效率,还避免了损耗。”王中博说,这些无人机在种植前期还承担着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任务。通过精准识别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情况,实现“一喷多防”“精准施肥”。这种全流程的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难题,更让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