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有一群特殊的“医生”——他们不医人,专“医”文物。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武发思研究员及其多学科团队,凭借前沿科技与深厚经验,日夜守护着这些千年文明瑰宝,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修复之旅”。
生态与科技对话:当文物保护遇上“不速之客”
为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石窟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甘肃省自2016年起推行一项重大改革: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北石窟寺,统一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这一举措旨在整合敦煌研究院在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缓解原管理机构面临的专业人才不足、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提升全省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
在这样的集约管理新格局下,更多专业化、创新性的保护实践得以落地。例如在麦积山石窟,团队就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麦积山石窟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不速之客”——松鼠和鼯鼠。它们虽可爱,却无意中成为文物安全的隐患:排泄物腐蚀壁画,跳跃行为也可能损伤塑像。
面对这群昼夜轮班“搞破坏”的小动物,研究团队没有选择强硬驱赶,而是借助红外相机摸清其活动规律,继而运用高温蒸汽、生物酶和吸附树脂等科技手段温和清理粪便,甚至还借鉴民间智慧——喷洒辣椒素,让小家伙们“主动退避”,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双赢。“有人戏称自己是麦积山的‘铲屎官’。”武发思笑道。
壁画发霉怎么办?以往修复师可能一刷了之,却导致微生物孢子扩散、二次污染。武发思团队历经七八年攻关,研发出一套系统性的微生物治理技术,使用对环境、人体和壁画均无害的防治药剂,从根本上抑制霉斑再生。该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麦积山石窟多个洞窟,成为国内外微生物防治的范例。
输出“中国方案”:从敦煌走向世界的保护科技
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成果并未止步于莫高窟。其技术已辐射至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更走向“一带一路”,去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展开实地勘察与实验,为海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武发思表示,“我们具备产学研用全链条覆盖的先天优势。”研究院建成全球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可模拟真实环境并在近遗址尺度进行实验,弥合了实验室研究与实际保护需求间的差距。与此同时,他们与牛津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进全球尺度实验,并积极培养高学历青年科研团队,让科技成果持续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日复一日,这群默默无闻的文物“医生”继续用科技与智慧守望千年文明,以创新之力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向世界讲述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王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