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善待“微小学”就是善待我们的教育根基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苑广阔 时间/2025-09-04 12:30:38

【丝路话语】善待“微小学”就是善待我们的教育根基

□  苑广阔

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油竹坪教学点,9月1日清晨,全校仅有的3名二年级学生挺直脊背,行着少先队礼,在嘹亮的国歌声中目视着国旗缓缓升起。这里是恩施市目前规模最小的教学点,整个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和这3名学生。(9月3日《楚天都市报》)

随着社会变迁的洪流席卷而至,这些山间的教育孤岛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简单撤并,还是因地制宜地保留?这道考题背后,关乎教育公平的本质,关乎文明社会的温度。

微小学的存在,首先是教育公平最深刻的实践。它们散落在中国的偏远山区、草原戈壁、海岛边疆,以其微弱却坚韧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求知的道路。油竹坪教学点虽小,却“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音乐、美术,一门不落”,这不仅是课程表的完整,更是对宪法所保障的受教育权的庄严兑现。当大城市的孩子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时,这些微小学确保了最偏远地区的孩子不至于因地理的隔阂而失去教育的起点。它们是教育网络末梢的毛细血管,虽细微却维系着整个肌体的公平与活力。

然而,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资源整合势在必行。油竹坪教学点的三名学生升入三年级后便将前往集镇中心小学寄宿,若没有新生,教学点或将迎来撤销的命运。这折射出微小学面临的核心矛盾:一方面,集中办学能提供更专业的师资、更完善的设施、更丰富的同伴交往,符合现代化教育规律;另一方面,低龄儿童的远距离寄宿可能带来情感缺失,且山区交通险峻,彻底撤并微小学可能实际剥夺部分幼儿的入学机会。

因此,对微小学的调整绝不能陷入“一刀切”的思维窠臼。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灵活的评估机制与过渡方案:对于确实必要存在的教学点,应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弥补资源短板,如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对于逐步撤并的教学点,需做好学龄人口预测,妥善解决学生转移后的交通、住宿与心理适应问题,如提供校车服务、建设规范寄宿制学校等。政策的制定者应当走入每一所微小学,倾听当地家庭的声音,在数据与调研基础上作出“一校一策”的审慎决策。

微小学虽微,却是中国教育大厦最底层的基石。在效率与公平、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对微小学的存废抉择考验着社会的智慧与良心。呵护这些星星之火,不仅是保存一份文化记忆,更是守护教育的初心:让每一个孩子,无论生于高山还是平原,都能平等地站在知识的起跑线上,奔向属于他们的广阔未来。这微弱而执着的琅琅书声,终将汇聚成民族进步的最强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