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警惕山寨“清北状元笔”收割消费者情怀
□ 江德斌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旗号的产品,尤其是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和以往在学校周边公开售卖不同,现在这些山寨名校文创产品,以更隐蔽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尽管学校已经开设官方文创店铺,但清北状元笔这种山寨产品,被包装成旅游礼品,依然在悄悄售卖。(9月2日《北京晚报》)
这些“傍名校”的销售“套路”,乃是将消费者的教育情怀异化为收割工具。调查显示,山寨名校文创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社交媒体公开售卖“名校校徽素材库”,电商商家提供“定制服务”,消费者只需支付50元制版费,即可将清华、北大元素印制在笔记本、钢笔、茶杯等之上。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旅行团在举办“清北名校游”活动时,利用游客的信任,假冒清北学生身份兜售劣质文创产品牟取暴利。
“清北”二字沦为营销话术,文化创意沦为欺诈工具,山寨名校文创产品侵犯了高校的知识产权。与过去校门口公开摆卖不同,如今这些山寨产品转向了更隐蔽的销售渠道。它们从地摊转移到旅游团、电商平台、微商朋友圈,打着“名校纪念”“清北状元”的旗号,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游客的慕名情怀进行情感营销。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暴露出了山寨文创行为极为猖獗,监管打击难度较大,消费者被骗后维权困难。
山寨名校文创的危害,远不止于坑骗消费者钱财。从高校角度看,校徽、校名等标识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底蕴与学术声誉,山寨产品的粗制滥造,会模糊公众对名校文化的认知,稀释其品牌价值。而从文旅市场层面讲,山寨名校文创产品乱象会严重扰乱文创市场,损害名校研学旅游形象。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清华北大均已开设官方文创店铺的情况下,山寨产品依然大有市场?除却价格因素和购买便利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消费者对“名校”的非理性追逐。一支普通的笔,因冠以“清北状元”之名便身价倍增;一件寻常文化衫,因印上校徽图案就被认为能“沾沾灵气”。这种非理性消费的背后,乃是对教育功利化的盲目认同,将名校荣誉过度神化所致。
整治山寨名校文创乱象,不能仅靠高校单方面维权,市场监管部门应聚焦旅游团、校园周边等重点场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侵权售卖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电商平台需强化审核机制,对涉及“名校文创”的商品进行源头筛查,要求商家提供相关授权证书,杜绝山寨产品上架。旅游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旅游团的资质审核,强化“名校游”行程监管,严厉打击欺诈式营销。同时,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从正规渠道购买名校文创,并逐步树立理性认知观念,对名校光环祛魅。
名校文创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而非单纯的标识符号。只有斩断山寨产业链,守护好正版文创的文化底色,才能让名校文创真正成为连接高校与公众的桥梁,而非收割情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