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思想为灯,语言为舟,打造外语教学文化传播高地 ——兰州理工大学外语教学创新探索及实践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8 11:41:34

 □ 陈 方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以多元形态走向世界。兰州理工大学外语教学团队深耕教学一线,不断锐意进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使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成为语言技能的训练场,而且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策源地与时代精神阐释的先锋阵地。2024年,外语教师团队斩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学生团队荣获第七届全国“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二等奖。

 思想引领,以“双螺旋”课程构建文化底蕴

在全球化时代,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桥梁。兰州理工大学注重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英语教学实现创造性转化。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反思,大学外语教学创新性地构建了“文化基因+时代思想”双螺旋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与全球视野。

一是自主开发,丰富语言文化库,解码文化基因。系统梳理中华经典典籍,开发《典籍里的中国智慧》模块,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文本与《联合国人权宣言》英文版进行互文教学,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价值观。同时,通过“文化负载词”语义溯源,如对“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概念的深度解析,揭示中华文明现代价值。

二是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英语阐释工程,加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引领。教学实践中,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与课程单元有机融合,建立“概念—典故—实践”三维阐释框架。概念溯源方面,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叙事结合,用英语呈现“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典故赋能方面,引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案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生态观互文,增强理论说服力。实践观照方面,以“精准扶贫”英语案例库建设为抓手,通过观看纪录片等,和外教及留学生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

 语言遨游,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叙事创新

科技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提升文化生产力的驱动力量。兰州理工大学注重引导青年学子将科技前沿注入文化传播,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学生们不仅用英文介绍东汉铜奔马、用游戏演绎非遗、用短视频对抗文化偏见,而且积极参加“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等各项赛事,不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与语言实践水平。

一是技术赋能文化阐释,指导学生运用V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等社交场合,增强国际交流互动性和沉浸感。利用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工具生成定制视频、动画背景,为跨文化案例展示营造沉浸式体验。使用AI聊天工具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与文化传播能力。

二是创新叙事助力文明互鉴。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外语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文化出海热情,鼓励学生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例如模拟游戏直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解读《黑神话:悟空》中的《西游记》元素,让外国友人沉浸式体验中国经典故事;设计“敦煌与卢浮宫数字合作”模拟谈判,用英语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全球意义,生动演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些实践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增强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

“思”“语”相长,构建“三维驱动”育人生态

创新是激发文化生命力的第一动力。兰州理工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了“课程反哺—师生共创—产教融合”三维驱动机制,突出外语教学的中国元素,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弘扬中国文化,在理解世界中传播中国声音。

一是探索课程资源反哺机制。教学创新以点带面持续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优化迭代。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在超星数字平台运行8年,选课人数达数万人。开发《高校学生跨文化传播实战手册》,涵盖120个中华文化元素英文表达范式、50个“中国方案”英文辩论框架电子资源包和课程思政案例库资源包。

二是创建师生共创工作坊。成立“文明互鉴实验室”,指导学生将教学实践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如将《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中医阴阳平衡”哲学思辨模块,升级为跨文化大赛中的“中医诊疗模式对全球卫生治理启示”英文提案。

三是丰富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学校与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讯飞科技等企业建设U校园、WE Learn和FIF口语训练平台,推动非外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并积极举办对应的外语能力、短视频、词汇等大赛,全面促进产教融合。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