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兰州新区秉持民生优先的理念,将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等关键领域视为发展核心,以扎实举措和显著成效,勾勒出百姓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兰州新区文曲湖畔景色宜人。(兰州新区管委会供图)
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以前送娃上幼儿园要穿过两条街,现在出小区门就到了。”瑞岭锦绣家园居民王静的感慨,是兰州新区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超48亿元,建成基础教育学校123所,形成由69所幼儿园、45所义务教育学校、9所高中构成的基础教育布局,提供中小学、幼儿园学位7.5万个。兰炼一小、兰州市实验幼儿园等优质学校分校的落地,让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
师资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兰州新区近三年引进优秀教师1350人,为教育质量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崭新的校园环境中,孩子们健康成长,教育成果显著。跨区域合作,开拓教育新视野;名校引领,打造优质教育集群;项目建设,扩容优质学位供给;教育联盟,实现教育均衡一体化……一组组数据见证新区教育发展新成就。
兰州新区还积极推动“学科+思政”教学新模式,深化课堂改革,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通过联盟办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管理共建、师资共用、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医疗:从“看病远”到“就医便”
“以前犯关节炎得往老城区跑,现在在社区医院扎完针还能顺路买个菜。”西岔园区李大爷的满意笑容,源于便捷的医疗服务。今年,兰州新区8家社区医院开办中医药日间诊疗,像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当天治疗、医保报销40%,既省时又省钱。
医疗是百姓健康的坚实后盾。新版医保目录落地,新增91种药品,连罕见病的“救命药”也纳入了报销范围。2月开工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应急保障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项目正加快建设,预计明年新增676张床位,可解决“住院舍近求远”的难题。
兰州新区还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总额预付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基层首诊率和区域就诊率均居全省前列,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逐步成型。
就业:从“找活愁”到“岗位多”
“我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园上班,每月工资4000多元,还能给娃做午饭。”从舟曲搬迁来的王百兰脸上写满了幸福。通过新区技能培训班,她学会了维修农业设施等新技能,结业后顺利进入产业园。像她这样的“新市民”比比皆是。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兰州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打出就业创业扶持“组合拳”:开设培训班101班次,培训4200余人次;认定12家乡村就业工厂,发放补助92.7万元;为24家企业发放社保补贴72万元,为6家小微企业及个体户投放低息贷款65万元。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零工市场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用,工作人员走访群众2300余人次,对接企业385家,发布岗位127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8600余人。极具吸引力的就业政策精准赋能企业与求职者,有效激发了就业创业活力。如今,产业园里机器轰鸣,集市摊位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生态:从“风沙大”到“绿意浓”
“推开窗就是绿树,听说湿地公园里的鸟又多了21种。”祥和景苑退休职工葛浩春的日常,见证着新区生态的蝶变。
兰州新区完成21万亩造林绿化,城市绿化3.68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跃升至36%。湿地公园物种丰富,植物种类由130种增至161种,动物达106种,鸟类由58种增至80余种,成为众多动植物的栖息乐园。傍晚的中心湖,老人打太极、年轻人跑步、孩童嬉戏,晚风中的草木香,是宜居新城最动人的味道。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镇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率均保持100%。
从“上学远”到“校门近”,从“看病难”到“诊室邻”,从“找活愁”到“岗位多”,从“风沙大”到“绿意浓”,兰州新区正将民生的“小确幸”汇聚成幸福长河。这座年轻的城市,以教育的书香、医疗的暖意、就业的烟火与生态的绿意,把民生答卷写进居民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