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成县二郎乡特产出村有新“路”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刘建军 彭婉婷 时间/2025-11-26 23:09:39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建军 彭婉婷

“以前要把山里出产的特产卖出去,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把东西运出去。现在好了,新修的乡村公路又平又宽,骑上电动车把东西放到公交车站就可以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陇南成县二郎乡武坝村村民薛瑞尚望着穿梭往来的城乡“客货邮”公交车,脸上满是笑容。

这样的民生新变化,背后是成县二郎乡以乡村公路大养护行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幸福密码”。近年来,二郎乡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重点,大力推进乡村公路的改造和维护,不仅让道路变得平坦宽阔,更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乡村交通网络。同时,积极借助“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伴着初冬的暖阳,走进成县二郎乡乡村间,处处涌动着乡村公路大养护的热情和产业发展的活力:一条条平整干净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展,如同白色绸带缠绕在青山绿水间,连接着各个村落与外界,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搭建起了便捷的通道;路旁整齐的行道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里的变化;公交站台上,村民们正有序地将核桃、山野菜搬上“客货邮”公交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公路大养护行动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大门,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道路是发展的命脉,更是民生的底线。为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保障道路安全畅通,二郎乡全面摸排并建立台账,重点记录水毁、破损、路基悬空等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统筹资金和人力,对悬空路段加固护坡,对破损路面重新铺筑,对狭窄路段拓宽并增设错车道。同时完善“路长制”和日常养护机制,加强巡查与预防性养护,形成长效管理模式。

在二郎乡刘坪村的一段道路上,30余名村民忙着和水泥、砌护坡、平整路基,对因雨水冲刷导致的3.5米高、10米长的悬空路面进行紧急维修,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让冬日的山乡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活力。

“这条路是我们出村的必经之路,前段时间下雨塌了一块,开车过路都提心吊胆。”参与施工的村民周成来说道。这一问题在11月的“民事直说”会议上被提出后,乡、村两级迅速响应,确定维修方案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既消除了安全隐患,更凝聚了共建家园的合力。

道路提质为路林协同、客货邮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全乡主干道上,养护人员正为行道树开展精细修剪与规范涂白,科学剪除病虫枝、过密枝,既预防了冬季冻裂与雪压隐患,更让整洁的路域环境成为“客货邮”运输的天然依托。“以前路两旁树木杂乱,公交车带货要格外小心,现在管护得整齐规范,运输更安全高效了。”“客货邮”专线司机郭旭东深有感触。

道路提质、路林管护、客货邮融合三方发力,共同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民生便的乡村振兴之路,路林管护与客货邮融合的双向赋能,让产业增收更有底气。

如今的二郎乡,已形成“道路提质-路林管护-物流畅通-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依托成县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县的政策红利,二郎乡建成标准化客货邮综合服务站,接入全县21条客货邮线路,实现农资、快递进村“零障碍”,农产品出山“当日达”,日均流转核桃、土特产百余件。

优美的旅游环境保障了物流通行,完善的客货邮网络激活了产业活力,产业增收的红利又反哺生态管护,三者相互赋能,让“路上一幅画,林里一仓粮”的远景成为现实,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