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近日,一女子称她从杭州徒步上海,路上一分钱不花体验生活。根据视频显示,女子先在街上跟一位路人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我是徒步从杭州到上海的,这一路上,所有的这个吃喝住的问题,都得自己解决,我能请你帮个忙吗?”这位路人拒绝了她,直接说“不能”。她途经一饭店想体验免费吃饭,被老板娘“教育”,“我们帮助有困难的人,不是帮助有钱人体验生活,有困难的我们就帮助。”(11月26日中安在线)
近年来,一种名为“穷游”或“零元旅行”的徒步旅行方式,在部分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他们以“体验生活”“挑战自我”为名,通过蹭吃、蹭喝、蹭住等方式,游走于城市之间,看似节俭励志,实则暴露出对社会规则、他人劳动与基本伦理的漠视。这种以牺牲他人善意为代价的“体验”,不仅背离了生活的本真意义,更折射出当下某些青年价值观的偏差,实不可取。
诚然,年轻人渴望走出舒适区,感受真实社会,这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体验生活”不应成为逃避责任、消耗社会资源的借口。当“蹭”成为一种习惯,当占便宜被包装成“生活智慧”,这种行为便已异化为,对他人善意的肆意透支。试想,餐馆老板免费提供餐食,是出于一时怜悯。而若有人将这些偶然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频繁索取,甚至以此为生,那便不再是“体验”,而是“寄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被赋予了某种“网红滤镜”。一些人将“如何白吃白住”拍成视频,标榜“极致省钱攻略”,吸引流量、博取关注。这种将道德底线娱乐化的倾向,不仅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在无形中助长了“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当“蹭”被美化为“聪明”,当“占便宜”被鼓吹为“勇气”,社会的公平与诚信根基便受到侵蚀。
“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深入社会肌理,理解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培养共情能力与责任意识。它应当建立在尊重、平等与互惠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索取。真正的体验,是走进工厂与工人同吃同劳,是深入乡村参与农事劳动,是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奉献的快乐。这些行为虽不“省钱”,却能让人在付出中收获成长,在尊重中理解生活。社会应当鼓励青年接触真实世界,但必须明确:任何体验都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不破坏社会秩序为前提。我们倡导的,是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的奋斗精神,而非投机取巧、依赖他人的“伪生活家”。
“蹭吃蹭喝蹭住”式的“体验”,看似节省了金钱,实则付出了更昂贵的代价——那就是对规则的漠视、对劳动的轻视和对人格的矮化。青年一代当以正直、勤奋为底色,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品格,而非在“蹭”的捷径中迷失自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厚重与温度,也才能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