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把病看好是本事,把病人留住是艺术。”11月2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晒出安徽阜阳太和县肖口镇卫生院墙上的一句标语引发关注。墙上悬挂的横幅显示,该标语疑似位于太和县肖口镇卫生院。记者注意到,“把病人留住是艺术”这句标语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卫生院工作人员称经了解,该院张贴“把病人留住是艺术”的标语本意是能在该卫生院看好的病尽量在卫生院看。(11月26日极目新闻)
“把病看好是本事”,这句话本身并无不妥,精准概括了医疗工作的专业核心。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医疗水平是衡量医者能力的根本标准。然而,“把病人留住是艺术”的表述,却让人心生警惕。
在医疗伦理中,“留住病人”从来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自由选择医疗机构,是基本权利,也是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有效运转的前提。而且,“留住病人”四字,极易产生歧义,被解读为将患者视为“资源”,而非需要被尊重、被治愈的生命个体。
尽管卫生院工作人员事后解释称,标语本意是希望“能在本院治好的病尽量留下治疗”,初衷是减少患者奔波、提升基层首诊率。然而,在当下公众对过度医疗、诱导住院等问题高度敏感的背景下,“把病人留住是艺术”的表述,无异于火上浇油,暴露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理念上的偏差,不是思考如何让患者安心、放心、舒心地接受治疗,而是琢磨如何“留人”“延长治疗周期”以维持运营、增加收入。
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而非生意经。当一家医院把“留住病人”当作一门“艺术”来钻研,哪怕初衷再朴素,也难掩其话语背后潜藏的功利逻辑。真正的“艺术”,应体现在细致入微的关怀、透明合理的诊疗、便捷高效的流程,以及对患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充分尊重。至于患者是否愿意留下治疗,应取决于信任,而非策略;应源于疗效与温度,而非话术与诱导。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医学箴言道出了医疗的人文底色。医疗机构若真想“留住”人心,就请先放下“留住病人”的赚钱执念,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信任,也才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称号。
标语可以撤下,但理念必须校准。愿每一家医院墙上挂的,不再是令人疑窦丛生的经营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医者誓言。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