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中央网信办深入推进“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针对低俗团播引诱打赏问题,督促网站平台持续加强团播内容管理,从严处置一批顶风作案的违规账号,并通报了部分典型案例。
近年来,一种名为“团播”的直播形式迅速走红。一群人组团表演,配合主持人的激情互动,吸引大量观众打赏。这本是网络文艺的一种新形态,却因部分主播和机构不断触碰底线,逐渐滑向低俗的泥潭。
从这次通报的案例看,一些账号在高压态势下仍不收敛,为牟利顶风作案。有的穿着暴露,频繁做出抖胸、扭臀等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动作;有的设计低俗惩罚环节,通过制造不适感刺激打赏;推出“选妃式”排名玩法,诱导观众攀比送礼。这些行为践踏了公序良俗的底线,更挑战了网络生态的管理红线。
低俗团播背后,往往有专业机构在推波助澜。一些MCN公司为了追逐流量和利益,把“软色情”当成流量密码。据报道,有的MCN公司为主播设计暴露服装,编排带有暗示的动作,甚至编写“擦边话术”和“诱导打赏流程”。在这些机构的操纵下,主播成了提线木偶,直播内容从才艺展示沦为了暧昧表演。
这种乱象危害深远。最令人忧心的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占直播用户的相当比例,这些不良内容可能扭曲他们的审美认知,诱发模仿行为。从行业角度看,一旦低俗内容获得流量倾斜,优质团播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整个行业都会蒙上阴影。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须承担起主体责任。现实中,一些平台虽然设有内容审核机制,但在执行上仍存在滞后和宽松的问题。有的低俗账号被封后很快换个“马甲”重生,有的违规内容直到被举报才被处理。这种“打地鼠”式的治理远远不够。平台应当建立更严格、更主动的监管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实时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不让低俗内容有蔓延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部门正在持续发力、重拳出击。今年“清朗”专项行动明确将低俗团播列为整治重点,微信、抖音等平台也封禁了大量违规账号。这些举措彰显了治理决心——低俗没有出路,违规必付代价。接下来,还要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让违规者处处受限、无处遁形。
当然,整治低俗团播,并非要否定这种形式本身。健康的团播可以很有魅力,它甚至可以与传统文化、公益项目结合,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场景。关键在于从业者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把心思用在内容创新上,而不是靠打擦边球博眼球。
观众的选择也很重要。每一次打赏,都是对直播内容的投票。如果我们拒绝为低俗表演买单,转而支持积极健康的优质内容,就能推动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团播不能乱播,靠低俗擦边引诱打赏,反复在底线边缘游走,注定不会长久。一些MCN机构和主播别心存侥幸、误判形势,否则最终恐怕是“团灭”的结局。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