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跪别老宅的叩首,叩击着每个人的乡愁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徐刚 时间/2025-11-26 23:09:36

□ 徐刚

“没有亲人的老宅,反而每次离开更加刻骨铭心,毕竟这里记载了父母一辈子的辛苦,也留下了自己儿时的成长记忆。”据九派新闻报道,11月24日,江苏徐州邳州的范先生跪别老家,在门口三次叩首后锁上门离开。范先生的这一视频,引起广泛共鸣。

范先生跪别老宅击中了无数游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同身受。跪别老宅既是告别,也是无奈,其中有对父母辛劳一生的敬意,也有对一段正在消逝的乡土记忆的缅怀。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从来不只是砖瓦木石构筑的空间,更是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载体。灶台边母亲忙碌的身影,院落里父亲修缮农具的叮当声,还有儿时在门槛上追逐嬉戏的欢笑。老宅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痕迹,构成了个体生命最初的底色。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老宅逐渐空置、荒废甚至坍塌。范先生的跪别,正是无数人内心情感的缩影:我们带走了身体,却带不走根脉。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空心化”现象并非个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已从2000年的8亿多下降至2023年的约4.7亿,大量村庄出现“人走屋空”的局面。老宅无人照料,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衰败,更象征着一种文化记忆的断裂。那些曾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宗族关系、邻里互助、节庆习俗,也在悄然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无人居住,何不拆除重建或出售变现?其实,对许多像范先生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老宅的价值远非经济账可以衡量。它是一份精神遗产,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答案所在。即便不再居住,只要门还锁着,墙还立着,那份归属感就未曾彻底消失。一旦推倒,便再无回头路。正因如此,他的叩首才显得格外沉重——那是对不可逆变迁的哀悼,也是对自身来路的确认。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情感困境背后,折射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深层问题。许多农村青年之所以不得不离开故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当地缺乏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若乡村真正实现振兴,让年轻人“回得去、留得住”,或许就不必上演如此悲情的告别。因此,保护老宅不应止于情感层面的怀旧,更需制度层面的支持。比如,探索闲置农房盘活机制,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引入文旅、养老等新业态;又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之地。

范先生的视频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动了现代人普遍的乡愁。在这个高速流动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回不去的故乡”。但乡愁不应只是情绪的宣泄,而应转化为对乡土文化的珍视与守护。老宅可以空置,但记忆不能荒芜;人可以离开,但根脉不能斩断。

临别三叩首,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深情的提醒。在奔向未来的路上,请别忘了我们从何处出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