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山海携手促发展 东西协作谱新篇 宁县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综述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李建强 时间/2025-11-26 13:19:02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建强

天津市河东区位于环渤海经济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甘肃省宁县深居黄土高原内陆,农业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底子弱,经济欠发达。两地因一场东西部协作而结下深厚情谊。

自东西部协作战略实施以来,天津市河东区与甘肃省宁县携手并进,以“输血”促“造血”,以“帮扶”促“振兴”,通过精准匹配东部资本、技术、市场与西部的资源、劳动力,不仅有效破解了宁县“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人才”的发展瓶颈,更实现了从“单项帮扶”到“双向共赢”的高效转化,谱写了一曲跨越千里的协作赞歌。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宁县经济增速达14%,东西部协作已成为驱动宁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宁县举办2025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协作招聘会。

产业互补 破解发展瓶颈

天津市河东区的资本、技术、市场优势与宁县的自然禀赋、劳动力资源深度耦合,精准赋能苹果、金银花、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全产业链转型。

针对以往宁县苹果品种单一、分选粗放、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东西部协作投入3574万元,从前端引进M9-T337自根砧苗木等先进技术,优化种质资源,在中端建成智能化分选线,实现26级精准分级,使商品果率提升85%以上,并在后端打造“人类第四个苹果”品牌,创建正洋苹果乐园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果园变景区、果品变礼品”的价值跃迁,推动宁县苹果产业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提质。目前全县25万亩苹果基地产值显著增长,预计2025年灾害损失较基准年可降低40%。

为了支持金银花产业发展,河东区投入4752万元支持宁县特色产业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并延伸至精深加工领域,与健康、医药板块联动,形成“种植-加工-研发”一体化链条,昔日的“小作物”成长为富民的“大产业”。2025年鲜花产值超6000万元,带动8万劳动力就业。

此外,在食用菌产业方面还通过引入协作资金870万元,先后建成滑子菇、平菇、木耳等293座菌棚,推广“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年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45万吨。扶持建办甘农蘑力、百禾等6家企业,带动513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5000元。同时,延长产业链条,实施菌光互补、冻干加工等项目,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就业赋能 激活内生动力

聚焦稳岗就业,河东区精准施策,以就业增收为导向,通过“就近就业+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的组合模式,既提升居民收入,又为产业发展培育技能型人才。

为了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河东区先后投入490万元帮扶资金建成22家乡村就业工厂,吸纳75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服装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劳务品牌“专业化”输出方面,通过打造“宁县家政人”“宁州果农”等劳务品牌,向京津地区输送家政服务和护工2580人,年创收1.2亿元。通过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班等模式,累计培训学员3162人,就业率达97%,推动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此外,河东区还通过累计发放劳务协作补贴3113万元,惠及12.2万人次;开展招聘会5场,提供岗位9600个;设立京津劳务工作站,保障务工人员权益。2021年以来,宁县共输转农村劳动力65.41万人。

机制创新 构筑长效生态

河东区和宁县两地以“人才支撑+市场保障”为核心,通过双向交流、机制保障与市场驱动,实现从短期“输血”到长期“造血”的根本转变。

双方围绕人才交流“双向赋能”,先后互派干部22名,引入东部管理经验,宁县选派108名教师、179名医务人员赴津跟岗学习,带动本地教育医疗水平提升。通过“名师示范课”“远程云教研”等方式,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同时,通过共建无人机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此外,河东区还通过消费帮扶奖补政策,引导29家企业入驻“832平台”,在天津设立直营店12个,五年累计销售农特产品5.65亿元。产业合作奖补资金1874万元精准投向12家企业,带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闭环,实现“东部市场+西部产品”的高效对接。

从产业升级到就业增收,从人才赋能到市场打通。如今,津陇两地的协作已从单向帮扶到双向互动,天津河东区与甘肃宁县的协作,已迈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份“津陇情缘”必将愈发深厚,为宁县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而持久的动力。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