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汽车销售模式创新,不能突破公平交易红线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邱犇 时间/2025-11-26 13:19:01

据媒体报道,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小米汽车购车定金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未验车即需7日内付尾款,否则没收定金”的格式条款无效,要求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共计1万元。

据悉,2024年7月,李女士支付5000元小米汽车定金,并约定360天内可随时排产。但12月,小米方面突然要求李女士7日内付清尾款,否则将没收定金。

法院审理认为,在未验车、未交付情况下,要求消费者限期付款否则没收定金的行为,实质上加重了消费者的付款义务,变相限制了其对车辆质量进行核验的主要权利。上述认定,向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在交易中,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保持对等,任何试图通过格式条款单方面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均违背了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精神。

小米汽车“未交车先催全款”的做法,在传统汽车销售领域并不多见。传统汽车销售通常遵循“车辆到店—消费者验车—支付尾款—完成交付”的流程,这一惯例基于长期市场实践。近年来,预售模式成为一些车企推广新车型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提质增效的一面,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车企将可退的“小订”数据包装成实际订单,导致市场数据失真;预售宣传时夸大产品性能,实车交付时却出现配置缩水、续驶里程虚标等问题……

汽车销售模式创新,其出发点是提升消费体验和优化市场效率,而不应成为车企单方面规避责任、谋取利润的工具。法院对小米汽车定金纠纷案的判决,为快速发展的汽车销售行业,特别是“先订后产”新模式划下了红线,也警示业界:无论销售模式如何创新,都要维护好市场的公平秩序。

车企在探索销售新模式时,必须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首先,要确保销售合同条款内容清晰完整,避免模糊表述引发纠纷,更不得加重消费者义务或限制其核心权利;其次,要严格遵循规范化交付流程,保障消费者对车辆质量的核验权,确保交易透明、公平、合理。

对于消费者,此次判决也提醒:在购车过程中要保持警惕,遇到不公平条款,要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督,及时纠正行业乱象,营造更公平、透明的购车环境。

市场在不断成长,创新仍将持续。但万变不离其宗,公平交易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此,才能构建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共享行业发展红利。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邱犇)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