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算力产业新高地
——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加力构建“端—云—研—训—用”一体化智算产业体系
展厅一角。
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展厅正门。
展厅内的项目沙盘模型。
T1智算中心外立面。
多彩武威。
金奉乾 陈志鑫 郑起燕
已完成1000P国产AI算力部署,建成“武威—庆阳”“武威—中卫”算力调度平台;
打造全省首个以“算力+应用”双驱动为特征的新型智算基础设施核心节点;
成为“国产芯片万卡集群”“绿色零碳园区”“微电网先行试点”三大示范典范……
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以算力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进程中,武威正迎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在广袤的戈壁绿洲间,书写着从历史驿道迈向智算高地的新篇章。
政策赋能与项目落地
当“东数西算”的东风掠过祁连山脉,吹绿武威的绿洲与戈壁,备受瞩目的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自2023年落地以来,以“绿色低碳、国产可控”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全栈式产业体系,成为“东数西算”战略在甘肃河西走廊率先落地的典范工程。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为算力发展增加了“活力”与“底气”。《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以高性能计算、大模型支撑平台等为牵引,推动算力从“量”向“质”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这一战略蓝图下,算力已从信息化配套设施转变为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资源。
武威是风光资源的沃土。年均3000小时以上的日照、常年不息的戈壁长风,为项目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同时,稳定的地质结构与广袤的土地,为算力机房建设提供了天然“安全舱”。
更难得的是,武威年均气温7至8摄氏度。干燥凉爽的气候如同为服务器量身定制的“天然空调”,大幅降低制冷能耗。“光、风、地、气”的优势,让武威在西部算力节点中成为兼具绿色属性与成本优势的优选之地。
依托资源禀赋,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主动作为,抢抓落实。武威市充分发挥本地“风光储充”资源优势和区位节点优势,提出打造甘肃绿色智算产业先行区,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集群,为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项目的落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甘肃省“十四五”期间重大数字经济招商引资项目,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自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国产可控、应用导向”的发展路径。目前,已初步建成武威乃至全省首个以“算力+应用”双驱动为特征的新型智算基础设施核心节点,在建设成果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作为河西地区的关键节点,东接兰州、西连新疆、北邻宁夏、南望青海。“东西贯通、南北联动”的地理优势,让它成为东部算力需求向西部疏解的“黄金驿站”。当东部的数据流需要“西迁”存储、运算,武威便成为最适配的“落脚点”。
走进位于凉州工业园区的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展示大厅,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寓意“数据流”的多条参观灯带在地面上交织,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区域连在一起。位于展厅中心的智能化沙盘,立体展现了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园区全貌和4栋高性能智算楼的准确位置。
项目总占地172亩,规划建设面积10.4万平方米,采用“1展厅+3基地+4中心+N个生态模块”的架构进行整体布局。其中,1个智算体验馆集中展示AI技术与行业场景的互动成果,让人们直观感受智算魅力;3大产业基地分别为AI一体机智造基地、AI人才实训基地、“人工智能+场景实验”基地,全面覆盖“端、云、研、训”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支撑;4大支撑中心包括核心智算中心、智能体孵化中心、算力调度中心、能源智慧管理中心,着力打造“智算即服务”的全栈体系,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绿色能源与智能算力深度融合
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带给人们的惊喜还有很多……
在硬件配置上,智算中心已完成1000P国产AI算力部署,今年年底将完成3000P算力部署,未来规划承载国产算力可达15000P,并预留35000P至40000P升级空间,为后续算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核心机房凭借高标准建设,顺利通过国家A级机房认证,PUE(能源使用效率)低于1.2,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机房采用“风冷+液冷+磁悬浮”等先进冷却工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并具备“7×24×365”全天候运维能力与三级等保、9级抗震等安全防护水平,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与设备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产业的“能量引擎”保障上,武威积极打造“风光储充算”一体化体系。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在项目设计初期便将“绿色能源”与“智算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积极建设“风光储充算”一体化微电网系统。目前,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已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投建源网荷储平台,年供电能力达800万度,成功实现从源头供电到末端算力的低碳闭环,为智算中心的绿色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上海燧原科技的国产AI芯片技术,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已成功打造具备“开箱即用”能力的AI一体机样机,并广泛部署于医疗、政务、教育、农业、电力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快速推动了AI技术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今年,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与凉州区政府共建AI一体机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武威制造”的国产智能终端开始走向全国。
拼出精彩,干出未来。当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的“绿色算力”名气传遍全国,越来越多的行业伙伴便循机而来。
截至目前,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在业务拓展方面成绩斐然。已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迈富时、新智认知等机构签订超2亿元智算与裸金属服务订单。同时,与腾讯云、中国移动携手共建“武威—庆阳”“武威—中卫”算力调度平台,推动甘肃迈向“算力网络化+应用生态化”的新阶段。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项目还凭借突出的综合实力,获得“甘肃省2025年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项目”“武威市高质量发展一等奖”等荣誉,成为“国产芯片万卡集群”“绿色零碳园区”“微电网先行试点”的3大示范典范,充分彰显了武威在高性能绿色智算应用领域的先发优势。
全栈式布局与智算产业体系
数字产业要扎根,要素保障得“托底”。武威这份答卷,答得扎实。
与传统算力集群型项目不同,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自立项之初便确立了“以应用为牵引、以生态为驱动”的发展方向,在致力于提供绿色、弹性、高效的AI算力服务的同时,重在打造覆盖智能硬件制造、AI人才培养、行业场景孵化的“全栈式智算应用生态”。通过“1+3+4+N”模块化架构,聚焦构建“端—云—研—训—用”一体化智算产业体系。
在“端”侧,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联合上海燧原科技打造的国产AI一体机,凭借“开箱即用”的便捷性,专门应用于政务、医疗、教育、农业等多个行业的模型训练与推理,为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云”侧,提供裸机柜、裸金属、云算力等多种算力产品形态,能够满足用户弹性调度与远程调用的需求,服务模式灵活多样。
在“研”侧,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强大科研力量,积极孵化智能体与知识库项目,构建“行业大模型+智能Agent”组合能力,不断提升智算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
在“训”侧,联合地方高校和实训机构,建设AI人才实训基地,开设大模型训练、算力运维、机器人编程等模块课程,为智算产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用”侧,围绕“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医院、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推动智算产品快速部署和真实落地,切实发挥智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
目前,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已取得显著成效。与天马行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携手在武威重离子中心、武威市凉州医院、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疗机构部署AI医疗一体机,为医生提供图像识别、病例结构化、智能问诊等辅助功能;已共建“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将AI能力嵌入城市运行管理流程,实现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升级。
此外,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还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杭州“AI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达成合作,在武威设立机器人组装及应用中心,开展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的国产二次研发,推动“智算+智能终端”从硬件集成向行业解决方案转变,为武威构建“东数西训”的新模式奠定基础。
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通过“绿色算力基础设施+AI一体机+行业智能体+微电网”形成完整的端到端应用路径,打造出具有标志意义的“绿色智算应用示范区”,让“万卡级国产芯片”不再仅仅是展示工程,而是成为惠及各行业的普惠工具。这种紧密贴合产业真实需求的生态协同模式,也赢得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等地区头部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意向,推动武威走出一条从“资源端”向“应用端”、从“基建型”向“生态型”转型的新路径,为武威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