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功能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1 08:48:0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功能

买小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承载文化实践、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既是看得见的物理场域,也是可感知的精神家园。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道路上,要持续深化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建设与功能拓展,使其真正成为传承文明的载体、凝聚人心的纽带、推动发展的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构建传承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立足敦煌文化、丝路文明、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核心资源禀赋,建立“遗产本体保护—空间场景营造—体验模式创新”全链条工作机制,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文化空间深度融合,升级“数字藏经洞”等平台,拓展文物资源线上展示传播渠道;在非遗富集区统筹规划建设“工坊生产+展厅陈列+互动体验”一体化空间,培育临夏砖雕、庆阳香包等非遗体验品牌。建立公共文化空间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机制,挖掘文化符号当代价值,开发适配不同群体的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在具象空间中实现活态传承。

锚定基层治理需求,打造赋能型公共文化空间载体。以“覆盖城乡、均等服务、精准赋能”为目标,优化全省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推动优质资源向县域、乡村延伸,实现村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创新“公共文化空间+治理”模式,在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植入议事协商、矛盾调解等功能,依托“百姓讲堂”“村晚大舞台”“民俗文化节”等载体搭建群众互动平台。强化红色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赋能功能,开发“红色情景教学”“重走长征路”等研学项目,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进驻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巡回宣讲。建立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长效运营机制,推行“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场馆接单”服务模式,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空间管理,定期开展书画展览、文艺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阵地。

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增值型公共文化空间集群。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枢纽,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观光+文创开发+赛事活动”多元融合发展格局。升级《乐动敦煌》沉浸式演艺空间,开发“壁画修复体验”“敦煌书法临摹”等深度体验项目,联动莫高窟、鸣沙山等景区打造“文化体验一日游”线路;依托敦煌印局建设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吸引文创企业、设计团队入驻,开发敦煌元素文具、服饰、家居等系列产品,建立“线上电商+线下门店”销售网络。以甘肃省博物馆为核心,打造“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空间,举办文物特展、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联动黄河风情线建设“黄河文化主题长廊”,植入黄河奇石、兰州牛肉面等文化元素。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运营主体,形成“空间集聚—产业升级—价值倍增”的良性循环。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型公共文化空间样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制定《甘肃省生态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标准》,明确环保材料使用、能耗控制、生态修复等指标要求。在空间建设方面,推广敦煌书局“传统建筑形制+绿色节能设施”建设模式,采用现代环保技术,使新建文化场馆绿色建筑标准达标;对现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实施节能改造,降低运营能耗。在重点区域打造方面,沿丝路文化廊道、黄河风情线、长城文化带等关键节点,同步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文化”的生态文化景观带。在乡村建设方面,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利用闲置宅基地、废弃校舍、老旧厂房等改造建设乡村文化广场、民俗馆等,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设施。建立公共文化空间生态运营评价体系,定期举办“绿色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推动文化惠民与生态提质双向共赢。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