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侯宗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五五”规划专门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了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既要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要顺其自然,持续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做到塑形与铸魂并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着力补短板、提质量、强管护,提高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塑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的内涵,将其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绘就“一村一韵”乡村印记,留住乡韵乡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栽培乡土树木、打造绿色小菜园。
坚持产业引领融合发展。要把产业赋能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盘活人才、土地、资本要素,实现产业围绕乡村立、乡村依靠产业富的新路径,久久为功,稳步推进。根据资源禀赋、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片带建设,形成产业互补格局,全力构建育苗、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重视产业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技术转变,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乡土资源与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康养休闲紧密结合,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党建为统领,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综治力量和干部群众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强乡村治理“主心骨”。探索“人大+”“政协+”“法院+”“综治中心+”协同助力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之家”人熟、地熟、事熟,政协委员“有事好商量”,人民调解员的专业性等优势,搭建群众的连心桥,一道画出基层治理的“同心圆”,切实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广“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渠道,密切村民互动、拉近干群距离,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助力乡村治理成效提升。
坚持凝心铸魂筑牢根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常态化举行宣传宣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专业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行“菜单式”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让文明实践成果更好惠及群众。激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活力,汇聚“五老”经验与智慧,发挥“五老”在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环境整治、与邻为善的模范引领作用,使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搭建乡贤服务平台,创新乡贤参与机制,引导乡贤心系家乡回报桑梓,拓宽乡贤涵育文明乡风的新维度。有效推动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凸显其在遏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的德治教化作用,培育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精神风貌。
坚持大抓基层的导向。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统筹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创建和村干部能力提升,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蹚出乡村致富路。锚定“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目标,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充分挖掘“农业能手”,积极组建“土专家”队伍,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田间课堂”“联合培训”和“订单培训”等形式,增强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能力。强化驻村工作队管理,发挥驻村工作队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驻村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