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腾讯视频官宣启动「AI创作大赛·i短剧」,总奖金120万元。表面看这是一场创作竞赛,实际上是一次行业通道的开启——AI短剧开始被主流视频平台以正式身份纳入平台内容体系。
过去一年,AI短剧在各类创作社区与生成平台上野蛮生长:有人用Sora级模型测试极限画面,有人用可灵、即梦、Runway、Pika拼接虚拟演员和镜头语言。虽然它们话题性十足,但却难以落地。 腾讯视频这次主动出手,意味着AI短剧从“实验区”进入“产业区”了。
01 | 谁能参赛:真正门槛在70%AI生成
从报名要求看,这次大赛的指向非常明确。参赛作品必须是 1分钟以上的真人或类真人短剧,并且要提交故事梗概、5集剧本以及首集视频。
关键条件:作品中AI生成内容占比不低于70%。
乍一看这是个技术指标,但实际上它是一条创作权重线,划清了“AI辅助”和“AI主导”的界限。平台应该希望看到的是以AI驱动完成、具有完整叙事的短剧,而不是简单的真人素材加特效。
对于熟悉AI工具的创作者,这意味着视觉生成、角色塑造、场景搭建等能力直接决定作品质量;对于传统短剧团队这是道组织重构的考题,原本的导演、演员、摄影分工,将和AI生成流程紧密结合,人需要学会指导AI完成镜头和表演。
所以说这次大赛的门槛不在硬件设备,而在创作思路。谁能驾驭AI生成的叙事方式,谁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02 | 腾讯要看什么:评审逻辑透露方向指令
按笔者的理解,腾讯此次大赛并非单纯比拼技术炫技。从奖项设置来看,平台真正关心的是作品能否讲好故事。
三类奖项分别考察不同能力:
最佳AI短剧(40万元):综合品质、叙事完整、传播潜力兼具。
最佳AI技术短剧(各20万元):在画面生成、视觉效果或制作手段上有突破。
最佳AI创意短剧(各20万元):题材或叙事结构新颖独特,敢于尝试新形式。
这背后传递了明确信号:腾讯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精致的作品,更是有戏、有故事、有情绪张力的短剧。观众被打动的关键不在于画面多逼真,而在于故事和情绪的呈现能否带来新鲜感(注意,这仅是笔者个人的理解)。
评审周期长达三个月,从入围到演播,显示出平台的用意——大赛不仅是炫技秀场,更是一个孵化可上线、可分账的成熟作品样本的过程。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AI短剧第一次被制度化考量,它不再停留在尝试阶段,而是真正进入可评估、可运营的内容生态。
03 | 为什么值得:AI创作者变现通道——签约、曝光、分账
奖金当然吸引人了,但是对短剧创作者而言更实际的价值在于,进入腾讯视频内容生态的机会。
大赛明确表示,入围或者获奖团队将有机会和腾讯视频签约,作品可以获得分账激励,并享受千万级曝光资源。这等于是创作者被平台作为正式内容供应方纳入体系了。
对于独立创作者,这是条直通商业化的路径;
对于传统短剧团队,这则是一次低成本再创业的机会。没有演员、没有实景,却能用完整剧情的短剧进入主流平台。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资源的重新分配。短剧行业正从流量驱动走向技术驱动,创作者也从试验者变成正式的内容生产者。
奖金只是诱饵,真正的价值在于,你有机会成为腾讯视频短剧生态里的正式合作方。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