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行业,只要火了,能赚到钱了,就会有骗局出现,这在国内是个定律,无一例外。
对,短剧,也跑不掉。
最近一年多,一批打着“短剧推广员”旗号的骗局,正在全国各地横行——
骗子会告诉你,“边看剧边赚钱”“帮短剧刷热度有佣金”,最终让人血本无归。
听起来不新鲜,但受害者却一个接一个。
问题是,为什么这么荒唐的骗局还会有人信?
这事的真相,比骗局本身更值得反思。
01
短剧的出现,本来是互联网娱乐的一种轻量创新。
碎片化时代,人们不再有耐心看长剧,于是资本发明了“3分钟爽感”,把狗血剧情压缩成一连串多巴胺爆点。
它迎合了焦虑、懒惰、幻想,也制造了新的幻觉——
只要你点开,就能拥有另一个“更刺激的生活”。
但这场幻觉不仅骗观众,也骗创作者。
当短剧变成风口,一切都被简化成了数字:
播放量、点击率、热榜排名。
资本不关心故事,只关心算法。
那自然,也有人开始想——既然热度能造,那我帮你“造热度”,你给我点“佣金”,不是皆大欢喜?
这就是所谓的“短剧推广兼职”。
一开始让你搜索几个剧名、截图上传,每单返4块;后来让你充值“短剧币”,返利更高;再后来告诉你“数据出错要修复”,一修就是8800、38000……
骗局的逻辑跟短剧一模一样——先喂你点甜头,再用“剧情反转”收割你。
他们懂得情绪,懂得节奏,懂得如何利用你脑子里,那点“想轻松赚点小钱”的侥幸。
而最荒诞的是,这套骗局能成立,是因为短剧行业本身,就有足够的混乱作土壤。
02
柳五反复说,短剧行业的热闹是真的,但繁荣是假的。
全国各地的“短剧制作基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郑州、横店、西安成了新的拍摄中心。拍得多,赚得少,演得快,火得慢。
一个小演员,每月拍三四部戏,一两万块钱,演员和剧组每天转十八小时,熬夜、赶戏、循环拍。
资本端赚走的是流量,年轻人留下的是累到麻木的灵魂。
而与此同时,短剧广告、短剧培训、短剧招商、短剧刷量,全都成了“副产品产业链”。短剧越火,骗子越容易找到借口。
你去搜“短剧兼职”,满屏广告告诉你“帮短剧冲热度,有报酬”“刷榜拿佣金”。
这套说辞能打动人,不是因为大家蠢,而是因为它太像真事了——毕竟短剧确实需要数据、确实要冲热榜、确实靠流量吃饭。
当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是“造假”,那诈骗就只是顺势而为。
03
短剧的本质,是让普通人消费幻想。
“灰姑娘逆袭”“上门女婿崛起”“废柴变总裁”——
这些狗血的设定,为什么永不过时?因为它给人提供了一个替代人生。
而“短剧兼职刷单”骗局,不过是把这种替代人生换了个方向:
它不再满足你精神层面的“变有钱”,而是直接许诺你——“点几下就能真赚钱”。
这才是骗局真正的毒性:它不是骗钱,它是利用了普通人对公平社会彻底失望后的最后一丝幻想。
这一代人,实在太缺出口了。
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生活成本高得离谱,副业经济成了救命稻草。
于是,只要有一点“能在手机上赚点钱”的机会,哪怕只赚几十块,都有人愿意试。
而骗子正是拿捏了这种心理。
短剧给人虚假的“爽”,骗子给人虚假的“赚”,
一个让你以为自己是主角,一个让你以为自己能翻盘。
现实是——你永远只是被利用的群众演员。
04
其实,这类“短剧刷单骗局”本身,已经是一部现实版的短剧。
剧本写得好:有导师、有任务、有等级、有返利、有剧情反转。
表演也专业:群里“唱红脸”“唱白脸”的托,台词精准到位。
连节奏都设计得完美:先返小钱稳住你,再一步步加码、制造压力、PUA、收割。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骗局,而是“社会现实题材微短剧”,而且全员真情出演。
这类骗局之所以有市场,不只是因为短剧热,更因为:
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人被困在同样的逻辑里——
想通过最快的方式改变命运,却没有能力,也不愿意面对“慢”的真相。
所以才会被那些包装成“捷径”的谎言,一次次诱惑、蒙蔽。
短剧行业就是这种“快餐文化”的极致体现:
拍得快、播得快、赚得快、火得快,嗯,当然也凉得快。
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快”,骗子自然也“快”地跟上来了。
05
“短剧推广员”的骗局,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它揭示的不只是诈骗,而是一种社会病:太多人太焦虑,太多行业太浮躁。
短剧爆火,本该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契机。
但现在,它却映照出,当下年轻人(当然,也不一定非是年轻人)被割韭菜的所有姿势。
有人在拍短剧被压榨,有人在看短剧被洗脑,有人在推广短剧被诈骗。
没有赢家,只有更大的漩涡。
骗局的本质是制造幻想,而短剧的本质,恰恰也是如此。
在这场“全民短剧化”的社会里,连被骗都像一场编排好的剧情:
你登场、你心动、你冲动、你转账、你被消失。
剧情紧凑,逻辑顺滑,情绪饱满——
一场真实得可怕的剧。
眼下的档口,短剧的确在燃烧,但燃烧的不是创意,不是梦想,
而是一代人,对现实最后的信任。
柳五忽然在想,短剧行业里,的确有骗子,也的确有人被骗,但是——
被骗的,真的只是那些想赚钱的人吗?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