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短剧爆火背后,到底燃烧了谁?

来源/ 短剧有门道 作者/ 作者:柳五公子 时间/2025-10-26 19:58:28

IMG_256

这几年,郑州突然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有人说它是“竖屏的横店”,也有人更直白地形容,这是一台为短剧疯狂运转的“人肉生产机”。

短剧行业在这里野蛮生长,灯光、摄影、演员、制片、道具、服化、剪辑,全都在连轴转。

看起来热闹得像是影视圈的新风口,但走进幕后,你会发现,那根本不是创意产业,而是彻头彻尾的“压榨工厂”。

郑州短剧基地现在密度有多高?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注册在案的制作公司就上千家,遍地都是“剧本孵化中心”“内容工作室”“拍摄园区”。

地方政府鼓励“短剧经济”,资本闻风而至,平台流量推波助澜,一场竖屏狂欢就此拉开。

听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创意产业崛起的故事,但其实,它更像是一次现代版的“血汗工厂升级版”。

柳五认识的一个95后小兄弟,在郑州某短剧基地做制片,他吐槽有次赶戏48小时没合眼,从凌晨拍到凌晨,中途全靠功能饮料、咖啡和烟撑着。剧组所有人都顶着熊猫眼继续对台词、走机位。

为什么?因为一天延误,成本就得自己扛,平台催上线、制作方催交片、场地按费用限时,谁都不敢慢,超支和延迟交片的成本谁也扛不起。

这样的故事,在郑州、西安、横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非业内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夸张,但现在短剧拍摄的“正常工作时长”,就是18到20个小时。

虽然国家有相关规定,不允许这样疯狂的拍摄节奏以避免从业者猝死等惨案发生,但说归说,实际执行起来,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

在短剧这行,从进组到杀青,很多时候,都只能在转场和拍摄间隙,自己找时间稍微眯一会,规律作息,不存在的。

制片、灯光、美术、后期——所有人都在狂奔,所有人都在疯狂透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那估计是收入很高呗!

呵呵,你想多了。

对大多数签约短剧公司的孩子们来说,三四千块的底薪是正常价,每天有个三四百的补助算是良心公司了。

嗯,你没听错,三四千,不是一天,是月薪。

注意,这还得是“有活干”的情况,没戏拍的时候,停薪留职也很平常。

这种模式已经成了短剧圈的“潜规则”:拍得快、拍得多、上得早,比质量更重要。

郑州各大短剧基地里,剧组经常是同一个棚连拍四部剧,换个演员、换件衣服、改个台词,一天能开三机。

剧情方面实在没什么好说,柳五之前介绍的够多了,大家平时刷到的也不少,无非就是那点东西。

没人在意你的故事逻辑对不对,视觉美不美,镜头里有人物,张嘴能说出台词,就够用了,反正大多数的戏都是陪跑,人家平台主推的重头戏,根本轮不到你来掌控。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大群为了生活的人,在用命,去填这个内容黑洞。

资本在里面扮演的角色非常清楚——不是做内容,是“算账”。

短剧的流量逻辑,比电影和长剧更残酷:算法决定一切,流量就是货币。

平台不管你演员多累、灯光多热、剧情多烂,只看完播率和充值数据。

制作公司知道这一点,就把成本一层层往下压:压时间、压预算、压人工。

演员签的合同,常常没有工时保护,也没有加班补偿。群演一天300,临时工200,通宵算“情怀”。

这套游戏的可怕之处,在于年轻人自己也被裹挟进来。

很多00后一脚踏进这个行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火”。

他们还太年轻,还真的相信,只要坚持拍,只要能吃苦,肯努力,够谦卑,总有一天能被平台选中,被算法看见。

于是,他们甘愿签那些不合理的条款,忍着没日没夜的拍摄,压抑身体的疲劳,靠一碗泡面和几口咖啡活着。

你说这像不像过去工厂流水线的年轻工人?

唯一的差别,只是换了一种灯光、换了一张滤镜而已。

所谓“以人带剧”,在郑州现在成了新神话。

短剧圈正在制造“伪明星”:播放量高、粉丝数多、热搜不断,但这些演员的生命周期短得惊人。

今天你是“竖屏顶流”,明天算法一换,你就彻底消失。

观众记不住你的名字,制作方也不会再找你——

因为下一个“可替代”的新人,已经在楼下排队。

这种极度内卷的体系,正在消耗的不只是年轻人的身体,还有整个行业的未来。

短剧原本该是创新的机会,是内容形式的实验场,但如今的郑州基地,拍出来的东西一部比一部廉价。

它已经不是创作,而是“产出”。

剧本成了模板、演员成了道具、镜头成了流水线。唯一稳定增长的,是平台的充值收入和广告投放。

整个行业,都是在给抖快、红果、番茄、爱优腾打工。

有人往好听了说,短剧是一种“全民创作时代的爆发力”。

抖快当初起步的时候,也是这么忽悠你的还记得么?

所有的PUA,都是听上去相当热血,而稍微仔细一看,却全是狗血。

你去郑州待三天就会发现:

哪有什么狗屁的“全民创作”,无非是“全民加班”而已。

哪来什么创意爆发,都是“三高”爆表。

那些昼夜颠倒、眼神空洞的年轻人,才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样子。

他们不再有时间去思考剧情逻辑、人物塑造、镜头语言,因为他们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嗯,柳五这句不是比喻和夸张,是真的没时间睡觉,完全没有。

这还不仅是身体上的剥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掠夺。

平台用“梦想”去麻醉他们,用“爆款”去驯化他们,让他们相信这是机遇。而现实却是:爆火的永远是极少数,剩下的人,只是在用时间和健康为那极少数人铺路。

短剧的繁荣,是建立在一座年轻人堆起来的“耗材塔”上。

更荒诞的是,这个行业的浪费程度令人咋舌。一个剧组几十号人,设备、场地、电力、交通、布景,每天烧钱;成片上线三天就凉,播放量不达标立刻下架,所有付出被系统自动遗忘。

我们消耗了这么多资源、人力、能量,最后留给社会的是什么?

几个让人尴尬的台词和一堆数据泡沫。

这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在浪费国民生产力?或者,只是单纯的透支一代人的梦想和青春?

郑州短剧基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式“短视频经济”的真相——

速度替代了质量,算法取代了审美,年轻人变成了燃料。

所有人都在追赶热度,没人再问“这样值吗”。

因为答案太冷血:不值,但它能赚钱。

问题是,谁来为这种模式买单?

年轻人先垮,行业再烂,最后观众也腻。

资本撤场,平台换算法,泡沫破灭。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所有过热行业的宿命。

今天的短剧,就像几年前的直播带货、网红餐饮、NFT一样,光鲜、躁动、短命。

要想救这个行业,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慢下来”。

让人睡觉,让剧本打磨,让工时合法,让创作回到创作。

短剧不是不能成为文化出口,但前提是,它得先尊重人。

如果一个行业的“成功”,是靠一群年轻人透支生命换来的,那这种成功,就该被叫停。

郑州短剧基地不是原罪,但如果它继续以这种速度内卷,它迟早会变成中国影视史上的一场灾难。

因为那不只是劳动力的压榨,更是文化灵魂的塌陷。

短剧,的确很火。

但你得清楚,你是被照亮的那个,还是被烧的那个。

为业内所有用命熬的朋友们默哀一分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