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体育总局&广电总局:“微短剧+运动”点燃全民健身热潮,户外产业开启千亿新蓝海

来源/ 短剧右先生 作者/ 作者:小凡 时间/2025-10-26 19:58:16

金秋十月,中国体育事业接连迎来标志性事件,一系列重磅政策与产业成果的密集发布,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体育强国建设画卷。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为全民健身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与澎湃的传播动能;与此同时,大理,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的盛大开幕及其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则以详实的数据和前瞻的视野,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所达到的新高度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驱动着中国体育产业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不仅深刻改变了国民的生活方式,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这不仅是政策的指引和产业的汇报,更是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交响,彰显了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体育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IMG_256

IMG_257

就在10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通知》。这份通知是一份旨在打通内容创作与体育消费,重塑全民健身参与方式的战略性行动纲领。它将微短剧这一网络视听新风口的巨大影响力,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结合,意图在方兴未艾的微短剧领域,开辟出一条“以优质内容引导运动风尚,以运动实践反哺内容创作”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

六大创作方向勾勒“体育+”无限可能

通知明确了创作计划的核心方向,涵盖了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冰雪运动、体育文化、科学健身以及“体育+”等六大领域。这六大方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

户外运动:鼓励展现登山、徒步、骑行、露营、水上运动等多元化户外场景的魅力,激发民众走向自然、亲近山水的热情。

赛事活动:聚焦从专业竞技赛场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广泛范围,既能呈现顶尖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也能记录普通人的体育梦想与高光时刻。

冰雪运动:紧抓后冬奥时代机遇,持续推广冰雪文化,展现冰雪运动的激情与美感,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巩固与扩大。

体育文化:深入挖掘体育背后的历史传承、体育人物的人生故事、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升体育内容的文化厚度与精神感召力。

科学健身: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引导公众避免运动损伤,提升健身效果,使运动真正服务于人民健康。

“体育+”:这是最具想象空间的方向,旨在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体育产业的边界。

通过微短剧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体育的吸引力,让体育不再局限于赛场和健身房,而是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的文化符号、一种强大的经济动能。

系统性部署确保计划落地生根

为确保创作计划不是一纸空文,通知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一方面,要求组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等,在已有的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巧妙融入体育元素、创意和情节,实现“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鼓励通过自制、中外联合制作等多种方式,原创开发一批以体育为核心主题的精品微短剧,做到“新苗深扎根”。

指导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发挥其用户、技术和渠道优势,采用主动出题(如定向征集户外探险、校园体育等题材)与不限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面向高校、专业机构、创作工作室、运动达人乃至广大体育爱好者,发起广泛的创作征集。此举旨在降低创作门槛,挖掘民间创意,形成“百花齐放”的创作生态。

对于征集和创作产生的优秀作品,将组织大规模的展播推广。重点网络视听平台需开设专题、专区、话题进行重点推荐,确保优质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更引人注目的是,通知明确将利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家级平台进行宣传推介,旨在将这些微短剧从线上引流至线下,从小众圈层推向大众视野,最终“积极放大微短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体育宣传和产业推广的利器。

通知要求各级体育和广电行政部门积极联动,形成合力。要结合“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推进主题微短剧的创作和播出工作,并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将工作成果报至两总局。一个关键的信号是,体育总局和广电总局将视情况对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运动”促进消费模式。这预示着该计划绝非短期活动,而是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意图通过内容消费带动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切口推动大变革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推出,其战略意义远超出文化创作的范畴。

利用微短剧的碎片化传播、社交属性强、易于引发共鸣的特点,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体育宣传的壁垒,触达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年轻人,激发其参与运动的兴趣。

优质微短剧本身就是IP,可以衍生出周边产品、旅游线路、线下体验活动等,直接带动体育装备、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剧中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徒步地点,可能迅速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通过微短剧,可以将中国丰富的体育资源、地方和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如武术、龙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以更现代、更国际化的语言进行包装和传播,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是文体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其他领域的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其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打破行业壁垒,释放协同效应。

这一计划是国家层面主动适应媒介变迁和消费升级趋势,对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它预示着“短剧+体育”的融合即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必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一股强劲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动能。

IMG_258

政策东风劲吹,产业实践已是春潮涌动。10月24日晚,在云南大理隆重开幕的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用一系列硬核数据,为中国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助力,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盛景。

IMG_259

《报告》揭示的最引人瞩目的数据是:截至2025年4月初,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意味着接近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规模已经投身于户外运动的广阔天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它背后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升级,以及国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自然环境改善等方面持续投入的成效。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3.5万家,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2.4万家。 企业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充分证明了市场对中国户外运动行业发展前景的“持续看好”和坚定信心。这些企业覆盖了装备制造、赛事组织、场地运营、培训服务、旅游休闲等全产业链环节,一个庞大而完善的户外运动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云南样本

本次产业大会选址云南大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正在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耀眼样板。

IMG_260

数据显示,在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的带动效应影响下,三年来云南以户外运动破局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规模三年实现翻番目标,年均增速高达23%,今年将突破千亿大关。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同时,体育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6万户,年均增长20%以上;年均举办规模以上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户外运动已不再是“小众爱好”,而是能够实实在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

云南率先在全国成立户外运动产业学院、体育产业学院,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通过持续努力,“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的特色品牌愈发闪亮,“无户外、不云南,来云南、必户外”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云南的经验证明,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发展优势,户外运动是一条极为有效的路径。

高质量目的地建设与产业升级

开幕式上,大会还发布了首批49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这标志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转向注重品质与内涵的提升。这些目的地的建设,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升、生态保护的强化以及体验的多元化,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富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体验,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户外运动产业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蓝海”,是国家促进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必将迎来更加黄金的发展期,为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贡献关键力量。

IMG_261

政策的号角与产业的脉动,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落在对卓越、荣耀与梦想的追求上。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开幕式,实现了产业宏观叙事与体育竞技微观荣耀的同频共振。作为开幕活动的压轴环节,中国奥委会与李宁品牌联合发布了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这一时刻,不仅是为104天后即将出征的中国冰雪健儿壮行,更是中国体育用品业在设计、科技与文化自信上的一次集中展示,为“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和户外产业勃兴的时代背景,增添了最具象、最动人的能量。

IMG_262

本次发布的领奖装备,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这是中国代表团标志性的色彩。搭配以雪道为原型的金色流线型线条作为点缀,既呼应了冰雪运动主题,又增添了灵动与贵气。全身采用上红下白的色彩拼接设计,极具视觉张力,旨在凸显中国运动健儿在领奖台上的挺拔身姿与昂扬气度。

IMG_263

对于在严寒环境下比赛的冬奥运动员而言,领奖装备的科技含量至关重要,它需要在外观之下,提供实实在在的功能性保护。“航天锁温棉”与“玄武岩远红外”科技:这些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技术被应用于装备中,旨在帮助运动员在赛后快速排湿透汽并有效锁住体温,实现动态保暖,避免高强度运动后骤然失温。防护层采用了能抵御暴雨级降雨的防水透湿膜,全面实现了防风、防水、透汽透湿等专业防护功能,确保运动员在任何恶劣天气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和风度。

IMG_264

领奖鞋与服装保持配色一致,其设计灵感汲取自战马的肌肉和骨骼,寓意中国运动健儿在2026年(中国农历马年)的米兰赛场上能够 “马到成功”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运动员的美好祝愿。

荣耀时刻的完美承载

发布仪式上,中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短道速滑名将杨扬的现身,赋予了这套装备更深的情感温度和权威认可。她亲身体验了最新领奖服,并在采访中动情地表示:“每个运动员身穿代表团领奖服的时刻都代表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耀。”她坦言自己非常羡慕现在的运动员能有如此集美观、科技和功能性于一身的顶级装备。

杨扬:“好的领奖服的设计,包括穿上的感受,能够让运动员在那么重要的时刻,留下一个最完美的形象。”她特别指出,对于冰雪运动,领奖装备的科技含量至关重要,要兼顾保暖、防风和排汗。“这次的领奖装备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品牌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标准。”这位冰雪运动的功勋前辈的评价,无疑是对这套装备乃至中国体育品牌研发能力的最有力肯定。

在开幕式尾声,动感的无人机表演在空中精准勾勒出2026年米兰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的线条,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即将踏上征程的中国冰雪健儿们最美好的祝福。104天后,米兰战幕将启,中国运动员将身着这套凝聚了东方美学与尖端科技的“战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力量与风采。

凝聚磅礴力量,共赴体育强国伟大征程

从“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战略布局,到《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揭示的4亿人参与、千亿级市场的产业盛况,再到米兰冬奥领奖装备所彰显的文化与科技自信,2025年10月24日这一天,以其密集的信息释放,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主题: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正以更加开放、自信、创新的姿态,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微短剧+运动”以内容触动心灵,激发行动,让运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户外产业的蓬勃兴起,则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民生改善,证明了体育不仅是强国之举,也是富民之道;而冬奥领奖装备的发布,则是在竞技体育的巅峰时刻,凝聚民族情感,展示国家形象。这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基座。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在国家政策的精准引领下,在市场力量的积极驱动下,在全民参与的磅礴热潮中,中国体育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微短剧的镜头里,在户外的山水间,在奥运的赛场上,涌现出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让我们行动起来,跟着微短剧,一起去运动,共同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