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近日,一则关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到如今的79岁,这一数字的跃升,不仅见证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更折射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正是健康中国跑出“加速度”的最直观体现。
健康中国的“加速度”,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三级医院联动到县域医共体建设,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一张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越织越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快速发展,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等新型服务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跨越时空限制,惠及更多群众。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健康中国的“加速度”,彰显在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持续筑牢。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的应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从传染病直报系统的完善,到疾控体系改革的深化,从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到基层防控能力建设,一套科学精准、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防护体系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爱国卫生运动被赋予新的内涵,从环境整治到习惯养成,从病媒防制到健康促进,全方位引导群众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这张日益牢固的防护网,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健康中国的“加速度”,融入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普及。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健康越来越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从合理膳食到适量运动,从控烟限酒到心理平衡,健康生活理念正在转化为日常行动。各地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为民众锻炼身体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习惯。这种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正是健康中国建设最深厚的根基。
健康中国的“加速度”,落脚在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的精准施策。针对“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措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不断创新,着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母婴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出生缺陷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儿童保健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对脱贫地区、农村地区的健康帮扶政策持续优化,努力缩小地区间、人群间健康差异。这种对重点人群的特别关爱,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温度与精度。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依然存在,健康中国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需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人均预期寿命79岁,这个数字是健康中国建设成果的缩影,更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健康中国的“加速度”持续赋能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筑牢健康根基。当健康成为幸福的底色,当长寿与高质量生活相伴而行,健康中国的美好图景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