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日,青海黑独山景区推出“潮汐厕所”,通过动态调配男女厕位缓解女性如厕难,高峰期等待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传统公厕,男女分区固定,即便是女性排起长队,男厕厕位有余,女性游客也无可奈何。“潮汐公厕”的核心,就在于“灵活”。它通常设有若干个“无性别通用厕位”,通过可移动的标识牌或带锁的推拉门,根据实时人流情况,动态切换使用权限。该做法引发热议,多地景区开始探索推广类似厕所。(10月22日中新网)
“潮汐厕所”的走红,源于其精准击中了如厕难的痛点。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且使用频率更高。然而,传统公厕男女分区固定,即便在客流峰谷差异显著的景区,也固守着不变的厕位比例,导致高峰期女厕门前常现“排队长龙”,而男厕厕位却常有空闲。“潮汐厕所”采取创新模式,实现厕位资源的动态调配,让闲置的男厕资源在高峰期转化为女厕补充,既尊重了性别差异,又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而且,“潮汐厕所”只是做了微调整,花费并不大,景区通过设置多个“无性别通用厕位”,配合可移动标识牌或带锁推拉门,再根据景区的实时人流情况,动态切换厕位使用权限。可见,这种花小钱灵活调配厕位,解决如厕难题的创新方式,乃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破题思路,不仅缓解了旅游高峰期间的景区如厕难,也为全国各地景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潮汐厕所”的价值不仅在于日常管理的灵活,更在于理念层面的突破,打破了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的静态思维,将“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运营细节。长期以来,公共设施设计往往优先考虑管理便捷性与建设标准化,却忽视了使用者的真实体验。女性如厕难问题久拖不决,反映了公共服务中特定群体需求被忽视的困境,而“潮汐厕所”的出现,彰显公共服务在持续改进,开始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以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回应民生痛点。
“潮汐厕所”以小切口撬动了公共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民生治理样本。在城市管理中,类似的供需错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学校门口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老旧小区停车位一位难求……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若能借鉴“潮汐思维”,在固定设施基础上引入可调节、可共享的弹性机制,许多城市治理难题或可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潮汐厕所”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开启了一种动态、智能、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新范式。这种“潮汐思维”,可推广至停车场、候车厅、共享空间等更多场景,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升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