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位托底稳民生 劳务增收赋能新发展
——天水“十四五”就业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天水易天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智能分选线上分拣苹果
天水融媒记者 吕天军 胡玉虎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基,更是发展之要。“十四五”以来,天水市始终将就业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紧扣“稳就业、保民生、促增收”核心目标,以乡村公益性岗位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以劳务输转提质与产业就业扩容激活群众增收新动能,在精准施策中破解就业难题,在产业联动中拓宽增收路径,交出了一份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兼具的亮眼答卷。
10月20日,清晨的秦州区藉口镇缑家庄村,公益性岗位保洁员贾小红已拿起扫帚,开始清扫负责的路段。对她而言,这个家门口的岗位,不仅让村庄环境愈发整洁,更给她家庭生活带来了稳定与安心。“我从2022年开始做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每天扫完路段还能帮家里干农活,一年工资约8000元,刚好补贴家用。”贾小红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的心声。
如今,在天水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像贾小红这样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已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线。他们化身道路清洁员、森林防护员、爱心理发员,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用日常的坚守与付出,为乡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民生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微力量”。
“缑家庄村现有公益性岗位人员11名,涵盖道路清洁、森林防护、爱心理发等类型。大家分区域负责、各尽其职,这些岗位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如今,整洁的村容与优美的环境,让村民的生活更加惬意舒心。”缑家庄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玉泉介绍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各县区精准发力,推动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秦州区人社局立足区域实际,以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为重要抓手,结合群众就业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让乡村‘小岗位’成为和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服务员’。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1个类别3750个。”秦州区人社局劳务办工作人员谢雯说。
如果说公益性岗位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安全网”,那么产业就业便是带动群众增收的“助推器”。在天水易天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分拣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在自动化生产线旁分拣、包装苹果。“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年,主要负责苹果包装、分选,一年能干10个月,月基本工资3000元左右,务工淡季公司还会发放生活补助。这份工作离家近,能照顾家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利平的笑容里满是对稳定就业的满足。
产业兴则就业旺,就业稳则民心安。天水易天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运营模式,不仅带动周边3000余人投身果品种植与销售产业,更直接解决595人的稳定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今年7月,公司被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平台,获得奖励资金20万元;区人社局还落实了吸纳就业脱贫劳动力就业奖补资金2.4万元。近年来,公司销售收入达4800万元,为秦州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公司董事长闫小刚说。
放眼全市,“十四五”期间天水市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公益性岗位建设持续深化,岗位类型拓展至保洁员、田野文物巡护员等12类,规模从“十四五”初期的22480人增长至如今的22766人,累计发放岗位补贴8.64亿元,累计托底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1.35万人次、城镇公益性岗位1.04万人次,精准保障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劳务输转工作成果丰硕,累计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线上线下招聘会280场次,成功培育“清水康养师”“青麦技工”等6个特色劳务品牌,年劳务输转人数稳定在73万人左右,劳务收入从2021年的194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229.61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记者手记
民生无小事,就业总关情。从乡村街巷的保洁员到产业园区的产业工人,从家门口的公益性岗位到跨区域的劳务输转,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就业保障与乡村发展、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把就业的“饭碗”端稳端牢,把增收的“路子”铺宽铺实。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是对发展使命的坚定担当。收官“十四五”,展望新征程,我市今后将在稳就业、促增收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民生底色更亮、发展底气更足。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